摘要:今年来,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枣庄市在城市转型发展中,跳出资源依赖,坚持生态发展理念。本文主要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以微山湖湿地片区建设实例为基础,结合近年来枣庄市在城市转型、生态发展方面做出的努力,就枣庄市资源城市转型与生态发展问题,谈一下自己的观点和认识,以供参考。
关键词: 城市规划;城市转型;生态发展;湿地建设
枣庄市位于山东省南部,辖台儿庄区、滕州市等五区一市;东依泰沂山脉,西濒微山湖,南接苏淮重镇徐州市,北临孔孟故里曲阜;被誉为“墨子故里”,总面积4563平方公里,是鲁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我国东部的南北过渡带,沿海及西部内陆的交通要道。
1、微山湖湿地片区生态建设问题的提出
1.1片区生态建设的区位背景
枣庄因煤而兴。近年随着煤资源枯竭导致的煤炭行业衰退及城市化进程加快,枣庄面临经济发展结构失衡、民生矛盾突出和生态环境恶化等严峻问题。跳出资源依赖,加快转型发展,是解决枣庄经济发展问题的唯一出路,城市转型迫在眉睫。
枣庄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资源枯竭城市,中央给予一系列政策和资金支持其转型发展。2010年,枣庄市立足《枣庄市资源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规划(2010—2020年)》,打响了富财政、富民的转型发展“三大战役”: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机械制造业、高新技术替代产业及文化旅游服务产业,加快城市生态建设。枣庄历史悠久,具有7300年的北辛文化,4300年的城邦文化、2700年的运河文化、130年的工业文化,已形成集文化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红色旅游为一体的旅游格局,旅游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
转型发展成效显著。截止今年上半年,全市商业及住宿餐饮业用电量增长31%,是全部用电量增幅的3.4倍;住宿业营业额增加33.8%,高于全部营业额增幅15.2个百分点;三产投资增长39.2%,高于二产29.2个百分点;服务业营业税增长39.5%,是工业增幅的4.7倍。服务业税收占全部税收总额的46%,比去年提高10.8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一位。
1.2片区生态建设在城市转型发展中的战略意义
据统计,今年1-4月份,片区服务业共完成投资超过3.6亿元,同比增长13.5%;实现增加值1.3亿元,同比增长11.2%。
未来,湿地片区的生态建设将使城市的产业结构更合理,通过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建立煤化工、机械制造、新型建材、新能源等接续产业体系,重点发展支撑产业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等服务业;使城市化发展更健康,各城区实现功能转型,城镇等级体系更加健全,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同城化;使生态发展良好,构建绿色生态体系,加快塌陷区治理,单位GDP能耗不断下降,主要污染物减排量达到国家标准。使居民安居乐业。就业状况显著改善,公共服务更加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2、微山湖湿地片区生态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2.1片区的现状分析
(图1)
片区位于枣庄市辖区滕州市境内,距市区24km,距济宁50km,距徐州100km,距济南200km;北依泰沂余脉,西濒北方最大的南四湖;片区水陆交通便利,东与京福高速公路相连,104省道贯穿南北,西通京杭大运河,可直达江、浙、沪等地;总面积约120平方公里,是典型的温带湿地生态系统。
片区山湖港矿一应俱全,自然资源十分丰富,蕴藏着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西部拥有我国北方最大的湖区湿地,面积62平方公里、55公里湖岸线、3万亩涝洼地、万亩野生红荷和30平方公里的芦苇荡及国内罕见的百里水上森林;拥有芦苇、鸡头米、中华毛蟹及乌鳢等湖特产;北部有凤凰山等30余座山,山脉绵延近50华里,已探明石灰石储量26亿立方,山沙资源16亿立方。
片区名胜古迹众多,古有战国遗址青龙寺、西汉孝女焦氏墓、鲁班墨子出生地和乾隆问诊处,今有鱼台新城遗址、蕃阳八景和游击队作战区遗迹。
数年前,在围湖造田的大浪潮中,片区被围湿造田,改建成农场。人们添土抬田,在高处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低洼处开辟养鱼池;或在高处植树造林、放牧牛羊,低洼处种水稻、养鱼鸭等;此类上粮下渔、上牧下渔等耕作方式,带来的经济效益低,居民收入不高。片区退耕还湿,势在必行。
2.2片区生态发展优势
片区外部转型机遇难得,内部转型思路明确。片区旅游资源丰富,适宜发展特色旅游产业。片区生态建设可遵循“整合资源、突出特色、区域联动”原则,以原生态微山湖湿地为核心,建成集湿地生态旅游观光、温泉康体、山地度假为一体的国家一流的湿地度假风景区。
近年,枣庄市以湿地红荷景区、台儿庄古城为两大龙头,以红色旅游为基础,积极构建特色旅游体系,着力培植山水生态民俗游,打造湿地度假胜地。同时,还依托区位和交通优势,培育沿运物流、专业市场群等特色服务业,使枣庄逐步从卖资源,转为卖文化,实现了整个枣庄生态景观的“灰黑”变“绿色”,带来了枣庄转型发展的春天。
2013年,全市城建、旅游等服务业人员15万余人,新增人员8万人,占全市新增就业人员的80%;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8%,增幅居全省前列。
2007年和2013年山东各地旅游服务业收入对比(图2)
3、微山湖湿地片区生态建设的方法实例
3.1 生态规划的方法-打造湿地红荷景区
3.1.1实施陆上观赏区生态规划,打造陆地精品游
湿地红荷景区位于湿地片区内,总面积90平方公里。生态规划的陆上观赏区总面积60平方公里,主要通过湿地文化展示、荷花游赏、水上森林浪漫度假、房车营地、塌陷地水中森林五个景区的生态规划,打造生态景点板块,实现陆上湿地精品游。
1)湿地文化展示区的生态规划。主要包括大型停车场、售票、购物等入口服务中心,湿地动植物展示馆、观景塔等湿地展示,餐饮、住宿等鲁班渔村三个板块。
2)荷花游赏的生态规划。主要包括荷花采摘、荷花水灯会等荷花新品园,篝火晚会、烧烤等休闲垂钓区,码头、林荫广场等荷园码头休闲广场三个景区。
3)万亩速生杨基塘的生态规划。主要包括荷花温泉度假、浪漫木屋度假、漂浮酒店度假、风景摄影基地和垂钓竞赛区等水上森林浪漫度假。
4)房车营地的生态规划。主要包括生态停车场、帐篷营地、汽车维修中心等。
5)塌陷地的生态规划。煤炭开采造成地层塌陷,形成芦苇湿地。结合植物种植形成水中森林景观和科普教育基地。
目前,生态建设面积已达三十平方公里,湖面红荷观赏区达到十万亩,形成我国最大的野生红荷观赏地;已初步建成以红荷为主题、以现代生态产业景观为基底,建成以湿地探险、田园观光为主的生态体验旅游区和以温泉康体、山地度假为主的休闲度假观光区。如图3.
3.1.2开展湖面岛屿观赏区生态规划,打造水上精品游http://baike.baidu.com/picture/6196496/6284927/1709652/cb8065380cd79123632ad7efad345982b3b78067?fr=lemma&ct=cover
生态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利用现状航道及野生红荷、芦苇、野生鸟禽等,开展水上观光游览;利用盘龙岛、好汉岛及渔姑岛等,规划铁道游击队拍摄基地、小李庄红色旅游和迷宫等景点,开展岛上观光游览,实现水上精品游。
今年,景区生态建设形成了陆上精品荷花湿地游、水上湖景岛屿游两大旅游板块;已建成红荷文化园、湿地探险园、湖岛观光园三位一体的旅游格局;形成了湿地动植物科普馆、爱国教育及休闲娱乐基地。如图4.
图3 图4
3.1.3 景区生态建设成效及前景
生态规划使景区四季风景如画:三月清风,杨柳锦鳞;七月流火,红荷斗艳;十月金秋,鸟禽栖息;腊月寒冬,芦荡飞雪。后续景区生态建设,将规划以跑马场、山地别墅区等为主题的山地休闲度假区、假日温泉度假生态旅游板块。
2010年,景区被吉尼斯评为“面积最大的野生红荷基地”,是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去年,景区接待海内外游客达300万人次。每年的湿地红荷节,是景区最佳的游览时节,到时,泛舟微山湖、畅游百荷园、感受岛屿渔家,可尽览微湖夜月。
未来,景区生态建设将以中兴工业遗址和塌陷区为核心,以湿地红荷旅游文化、生态体验度假服务等为基础,构建片区旅游产业新格局,推进枣庄转型经济发展。
3.2 引入生态产业的生态建设方法
3.2.1 建设宜居宜商宜游生态项目- 微山湖古镇
古镇位于湿地片区内,紧邻红荷景区,规划占地面积3000亩,其中仿古建筑群区1780亩;古镇以东方文化为核心,打造度假养生胜地。目前古镇已投资20亿元,完成“荷塘月色小镇”主题工程。
规划依托紧邻“天然氧吧”湿地的优势,引入七大功能产业区:旅游交通客运服务区、东方文化产业聚集区、养生休闲产业区、舒理康复疗养区、企业文化展览会馆区及健康养老度假区和旅游功能配套区。游湿地红荷,住滨湖古镇,成为当地旅游经济的亮点和催化剂。
古镇的引入,有效带动了当地旅游服务业发展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今年上半年,片区三产投资占总投资的45%,三产投资增幅33.7%,是二产投资增幅的2倍;全市宾馆旅店住宿量283.6万人,是2007年的11.2倍;旅游服务业提供税收占地方税收的46.8%。
3.2.2 规划生态观光经济区,建设生态特色产业链
片区拥有水生植物、鱼类、鸟类等丰富的湖粮经济产物,片区内滕州港、京杭大运河等水陆交通发达。依托物产资源及交通优势,规划了五大生态观光经济集群区:沿湖产品加工体验区;红荷品牌禽蛋加工区;鱼、鸭湖产捕捞区;菱米湖粮种植区;莲藕湖菜挖掘区和酸枣林果采摘区。
目前,片区已规划建成农副产品产业观光区和叠户村湿地渔家连锁百货,拥有国家专利产品鲁班锁、奚仲车,享有盛誉的松花蛋、芦苇席,红荷牌鸭蛋入驻北京全聚德。每年的红荷节如火如荼。统计表明,去年片区湖产经济作物销售总额1亿元,预计明年销售总额将达6亿元,对提升当地村民幸福指数意义重大。
3.3 完善公共交通体系等配套规划
片区为提升三产服务业功能,规划了旅游服务区和物流产业园区、景区公交专线和高铁站-片区观光专线的专用停车站场等交通体系及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以星级酒店为主体、经济型酒店为补充的服务接待体系;积极建设集特色餐饮、商品购物、休闲娱乐等多功能特色购物街区;加快地方名优土特产品、文化艺术品向旅游商品转化;开发一批创意独特、构思新颖的主题文化旅游节目。将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务,提高片区旅游服务业功能品质。
目前,片区通过以上举措,初步形成了“运河文化、红色文化、湿地文化”三大特色旅游;红荷景区、古镇文化居住区两大旅游区;生态产业经济区、中兴工业科普区、自然观光体验区三大服务产业集群。今年,调查统计表明,片区的生态建设规划,优化了片区产业结构,目前形成了三、二、一的最优产业结构,增强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对实现枣庄转型生态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和借鉴意义。
4、结论及目标
未来,片区生态建设将以“高端、高效、高辐射力”的发展理念为导向,按照“突出旅游业、发展物流业、提升商贸业”的思路,强化红荷景区、微山湖古镇及生态观光经济区等产业建设,建成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示范区。使枣庄早日成为中国东部可持续发展的先行区和鲁南经济带快速崛起的门户城市。
参考文献:
[1]徐惠娟.加快会展业发展 促进城市转型升级[J]太湖,2014(01).
[2]周芳.资源型城市转型问题综述——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问题研究[J]时代经贸,2014(06).
[3]高广滨.坚持创新发展 转变发展方式 加快推进城市转型升级[J]新长征,2014(05).
[4] 陈伟. 坚持走好城市转型之路 实现枣庄发展新跨越[J] 山东经济战略研究, 2011(05) .
[5]白德懋.城市空间环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42-123
[6](意)布鲁诺赛维著,张似赞译.建筑空间论[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345-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