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课程的改革对物理教育提出了新的理念突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多样化”,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放在核心的位置,而科学探究活动又是培养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所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科学探究活动成为物理课程改革的关键。
关键词:物理教学;科学探究;学习多样化;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新课程的改革对物理教育提出了新的理念突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多样化”,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放在核心的位置,而科学探究活动又是培养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所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科学探究活动成为物理课程改革的关键。就此问题谈一下我在物理教学中的体会:
一、从生活走向物理,培养终身兴趣
在物理教学中首先用贴近学生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惊险离奇的故事、简单易行的实验,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到物理可亲可近,存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心理,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在“汽化”一节中的导语中,我首先用湿布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个“水”字,过一会儿,“水”字不见了,我问同学们“水”哪里去了。利用这一个小实验将同学们引入“汽化”的教学过程;在“密度”一节的教学中从身边的例子入手提出问题:体积相同的铁块和泡沫塑料,质量都不相同;而体积不同的水和煤油它们的质量可以使是相同的,这是为什么?这样的例子学生们都会感到好像熟悉又不能说出其中的道理,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创设探究最佳情景。
二、注重科学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数据,或通过公共信息资源收集资料,进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经历了“做”科学的探究过程。又学到了物理初步知识及其应用。
例如,在“探究—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活动中,教师首先提出两个生活问题:1、百米赛跑怎样判断两个运动员的快慢;2、在平直公路上两辆汽车向前行驶,又是怎样比较他们的快慢呢?学生经过片刻思考后立刻做出回答。接着教师提出了本节课的探究主题:如何定性的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如何定量的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把学生带入探究问题的意境中。这时教师把所需的器材(两辆规格不同的电动小汽车)放在桌面上,让学生设计比较两辆小汽车运动快慢的方案,并让学生分组进行操作,通过观察讨论后,各小组得出自己的实验结、实验操作步骤,并在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很快学生就统一了认识:定性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接着教师提出:怎样定量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学生根据定性研究的结果大胆猜想。教师把需要的实验器材分给学生,学生按照自己的实验方案,分别得出两小汽车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值,验证自己猜想的正确性,通过小组成员之间、小组之间的交流,结果证明了猜想是正确的。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只起引导作用,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仅掌握知识和技能,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培养了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多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关心社会、关心科技发展,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培养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正确的科学观和决策能力是未来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因素,教师应帮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认识物理学与社会发展重大课题紧密联系,理解科学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如:热学是气象学的基础,每天各地的天气预报已越来越重要,让学生在联系实际的学习中了解气象科普知识,扩展学生的视野;讲自然界水循环时,联系水资源,水污染、节约用水等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境意识;讲物态变化时,补充我国航天技术取得的辉煌成果,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生在物理课程中体验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科学在社会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学习应用多学科的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心社会的意识和正确的价值观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终身发展将有深远的影响。
四、开发新课程资源,改变评价方式
物理教学离不开现实的物理情境,但学生的直接经验、学校的实验条件都是有限的,也不可能让学生做太多的现场参观,而音像材料、投影片、多媒体软件都是展示物理情境的有效手段。一切符合学习实际音像材料都是十分必要的,科学教育不可能只通过课堂学习来进行,大量阅读科普读物可增加学生的视野,向学生介绍大量的科普读物,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深深地感到成功的物理课堂不仅是知识传授的场所还是师生交流的舞台,学生探究活动的场所,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学生的探究活动是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载体,而教师则是学生探究活动的设计者。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组织引导下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通过学生积极参与,提高科学素养,培养具有探索创新意识、开拓性人才。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新资源,多方面多角度的吃透教材了解学生,设计出最优化的教学过程。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保证在一定条件下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