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是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钢琴是非常强调情感抒发、崇尚心灵感悟的艺术,与人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行为方式、人际关系等均有一定的关联,同时也是音乐类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学时长,教学内容丰富,在其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自觉渗透德育元素,不仅能够寓教于乐使学生喜闻乐见,而且教育效果也比较生动直观,故而只要时机得当、方式方法合理,通常都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钢琴 素质教育 德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特别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并把“坚持德育为先”作为实施这一重大战略目标的首要基础。所谓坚持德育为先,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增强学生爱国情感和改革创新精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1]。作为高校钢琴专业课教师,我们在教书育人实践中应与时俱进,深刻、辩证地领会“音乐是德育的重要载体”这一崭新的教育理念,自觉地、全方位地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德育,以求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音乐是一种十分高尚的审美艺术,它具有非常强烈的思想教育功能和无以伦比的感人魅力。它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智力的发展,培养非智力因素和审美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2]。优秀的音乐作品具有穿透灵魂、直达心灵的魅力,对人的精神世界具有独特的陶冶、教育功效,因而,古今中外的诸多有识之士都高度强调音乐对受众审美、心灵、思想等的提升、教化功能,比如,贝多芬认为“音乐使人的心灵爆发出火花”,冼星海则强调“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至于来自教育界、思想界的真知灼见更是俯拾皆是,比如,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认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乐以致性,故能成性,成性亦修身也”,把“乐”上升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手段;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主张“对于身体用体育,对于心灵用音乐”,道出了音乐教化心灵的力量;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此的论述则更为详尽和直接,他说:“对艺术、特别是对音乐,道德内容是其灵魂,是其存在的意义。学校音乐课的一切形式都应当旨在发展学生的精神生活,帮助他们认识世界,形成他们的世界观,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钢琴是当今世界公认的乐器之王,前任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优秀钢琴曲目。同时,钢琴也是非常强调情感抒发、崇尚心灵感悟的艺术,和其他音乐艺术门类一样与人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行为方式、人际关系等均有一定的关联。具体到钢琴教学,它是音乐类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学时长,教学内容丰富,在其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自觉渗透德育元素,不仅能够寓教于乐使学生喜闻乐见,而且教育效果也比较生动直观,故而只要时机得当、方式方法合理,通常都能取得较好的效果。那么,教师当如何在钢琴教学中选取、运用实施德育渗透的时机呢?哪些教学环节最适合渗透德育教育呢?结合前人的实践以及笔者自己的探索,建议大家首先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深入开掘钢琴作品的情感、品格因素,实施德育渗透。优秀的音乐作品通常都不是以直白、说教等简单方式来呈现的,而是用感染、启迪、象征等艺术手段实现与受众的心灵共鸣、情感共鸣,进而达成创作目的。基于此,教师在进行专业课教学时,要善于深入开掘教材所提供作品的情感、品格因素,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对作品的审美而理解、把握、感受其间蕴含的真善美情感,善于带领学生通过艺术形象用心灵去体味坚强、乐观、博爱、自由、勤劳等等高尚品格,进而把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热爱和平、热爱自由、热爱真理等情愫植入青年学子的心田。比如,在教学肖邦的《c小调革命练习曲》《E大调练习曲》等钢琴作品时,教师可结合这些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作曲家肖邦的人生经历,讲解肖邦对祖国波兰之命运的深切关注,引领学生去深深体会中外相通的人类灵魂的精华、精神世界的主旋律。比如,教学民族风格的钢琴作品时,可适当引入我们中国地大物博、各民族平等团结、各地文化习俗有同有异等等理念,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认同文化多元等品质。比如,教学贝多芬的作品时,则可结合贝多芬的人生经历来理解其作品的精神特质,鼓励学生树立起直面命运、战胜命运的信念与力量。比如,教学《春之旅》《巴蜀之画》《春之歌》《威尼斯船歌》等钢琴作品时,可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友好共处的重要意义。总之,教师对此要有自觉与敏感,同时还要善于抓住课堂上最恰如其分的时机,语言要简练、准确、优美、富有逻辑性,方式要灵活、巧妙。倘若如此,短短数言则往往可达到丰厚的教育效果,使学生在学了专业知识的同时又提高了思想境界。
第二,改进、优化钢琴作品欣赏教学环节,实施德育渗透。传统教学模式下的音乐欣赏教学通常都是教师播放大量的作品给学生听,教师不多的讲解往往偏重于就艺术技巧分析作品。而且,由于授课手段单一、授课器材单调,教师也确实难以把音乐欣赏课编排得丰富、立体。在新课改理念之下,加之多媒体、数字化教学辅助手段的广泛普及,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模式到了必须改进、优化的地步,同时现实也为这种改进提供了条件保证。笔者认为,在音乐欣赏教学环节大力进行德育渗透,当是教改的目标和路径之一。事实上,优秀的音乐作品无不是艺术性与思想性的完美统一,互联网技术又为师生搜集、整理作品的背景信息提供了非常便捷的支持,有海量信息来充当教材的“注释”与“辅导”,所以只要教师有了进行德育渗透的主观能动,音乐欣赏教学环节不仅能够极大地丰富与立体,促进青年学子专业素养与技能的提高,而且还能在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成人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发挥其他思政手段难以达到的教育功效。
第三,丰富社会实践活动的内涵,实施德育渗透。如今的高等、中等院校都比较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但是,在开展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时,组织者往往更重注锻炼、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没有或者不注重通过社会实践来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其实,在社会实践中渗透德育并不需要投入太多人力、物力,关键在于院系领导、指导教师要有这份用心和细心,比如,学生课外排练钢琴作品,都需要数个部门、数十人合作才能完成,此时何不利用适当时机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群体合作、顾全大局、遵守纪律等理念的教育?比如,组织学生到厂矿、农村演出,何不借机对大家展开尊重观众、尊重普通人、劳动光荣、艺术要为人民服务等的引导?教育无处不在,实施德育渗透的时机无处不在,而“社会大课堂”中的德育往往能更生动、更形象地打动学生。
在钢琴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时代赋予其的重要使命,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钢琴专业课不是思想政治、品德教育课,因而这种渗透既要寻求不露痕迹、润物无声的形式,更要探寻最适合钢琴专业课教学所承载的内容,否则就难免被学生所反感,不仅起不到德育效果,还会影响专业课教学的质与量。
1.爱祖国、爱人民、爱和平、爱自然教育。音乐作品是感情的产物,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热爱和平、热爱自由、热爱真理,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同时也是古今中外音乐创作最主流的基调,中外乐坛积淀下来的大量感情色彩鲜明、民族特色浓郁的音乐作品为我们展开以上述内容为主的德育渗透提供了丰富源泉,其思想美、结构美、韵律美所构成的艺术感染力,是生动、丰富、恰当的德育教材。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准确把握钢琴作品的精神特质,用自己的心灵感动学生的心灵,用自己的感悟启迪学生的感悟,用自己的真诚唤醒学生的真诚,则一定能达到事半功倍、专业技巧与思想境界共赢的结果。
2.集体主义教育。优秀的音乐作品强调个性,但是现代音乐活动基本上是一项群体活动——钢琴独奏节目也需要音响、灯光、舞美等部门的协作与支持才能达到较佳效果,所以非常需要在集体主义精神之下的团队通力配合。因而,教师在专业教学中不可偏废对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灌输与培养,时刻强调团队意识、集体荣誉意识、整体效果意识。这种素质既关乎他们专业能力的养成,也关乎他们今后在社会上的适应与发展。
3.生命教育、抗挫折教育。社会上出现的一系列极端事件,均以特殊的形式提醒我们部分青少年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热爱生活等意识的缺失,大学生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自杀、犯罪、退学的事例在全国各高校时有发生,提醒我们开展抗挫折教育的紧迫性。研究证明,音乐对唤醒人的爱心、信心等方面具有独特功效,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也容易提振受众对高尚情怀的憧憬、向往与追求,教师在教学中可结合相关作品与情境展开对学生这方面的教育。
参考文献:
[1]苏君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局长读本[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郑毅峰.关于钢琴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J].通俗歌曲,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