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视域下的德育渗透研究
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视域下的德育渗透研究

2022-10-30 10:30:07 来源:网友投稿

德育历来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对培养青少年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法纪观念和文明行为习惯,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起着主导作用。德国哲学家康德说过:“我们经常怀着无限的赞美和敬畏心来看待的东西有二:一个是高悬在上空的星斗灿烂的天空,另一个是内心的道德规律。”此话说明了道德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以及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各个学科都蕴含着德育材料,语文学科,德育材料更加丰富而生动。在语文教材中,很多篇章,或真实生动地展现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或热情讴歌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或精彩地描绘美丽多娇的祖国山河,或深刻阐述生命的意义……因此,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优势,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促使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是每个语文教师的重大责任。

一、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德育渗透分析

(一)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课程性质的界定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从这些表述中可以看出高中语文本身的德育理念。

(二)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导思想中蕴含的德育理念

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高中语文课程的建设,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推进。高中语文课程要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增强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应有的作用。从这些表述的字里行间里也可以看出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导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理念。

(三)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1 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2 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更新内容,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要使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并通过语文应用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贯穿着审美追求。未来社会更需要美,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未来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积累,发展他们的探究能力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3 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高中语文课程应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根据课程目标,精选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语文素养;同时,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并形成富有弹性的实施机制。学校应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帮助教师提高水平、发展特长,开发和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建立互补互动的资源网络,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

二、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视域下德育渗透现状分析——基于高中语文必修(一)编写体例分析

(一)重视古代作品的朗读,感受中华传统美德

浩如烟海的中华古典文学作品是一道坚实的古典文学长城,这是华夏文明的基石。高中语文必修(一)中安排了《劝学》《师说》《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这些作品展示了中华传统美德,铸造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的心灵品格,成为凝聚我们民族的不朽的精神支柱,众多先哲的思想具有强大的时空穿透力,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仍能启迪人们去理性地思考、解决现代社会种种闲惑难解的问题。这些作品散发出来的睿智,表现出来的博大精深的厚重感,是华夏子孙心灵情感的基础,是中华文明的故土。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对这类作品的阅读积累,要求学生熟读成诵,使其自然受到这一巨大“美能源”的辐射和熏陶,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二)透视课本人物,感受人物的性格品质和精神面貌

这里的人物有两层意思。一是作者本人,通过简介作者进行渗透。千百年来给中华民族乃至人类文化缔造了辉煌成就的众多进步思想家、文学家及爱国爱民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们以各自的感人事迹和流传至今的精美篇章,放射出太阳般的光辉,哺育着华夏儿女几千年来一脉相承的良知、品格和理想。高中语文必修(一)中安排了毕淑敏的《我的五样》、赫尔曼-黑塞的《获得教养的途径》、张洁的《我的四季》、老

舍的《想北平》、韩少功的《我心归去》、柯灵的《乡土情结》、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以及无私无畏的老一辈革命家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二是文中人物,通过文中人物分析进行渗透,如赫尔曼·黑塞的《获得教养的途径》、毕淑敏的《我的五样》,这些经过千锤百炼、融合了人类进步思想情操的人物群体所投射出来的人格感召力,已经并将继续影响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审美观、世界观、人生观。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应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探索这些杰出人物的精神世界,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点拨与启发,使学生在学好语文的同时,思想受到教育,品质受到熏陶,心灵受到净化。

(三)感悟名言、典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在现行的语文课本中,许多名言、典故体现了千古流传、隽永清新的民族美德。高中语文必修(一)中,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等等,不一而足。再如韩愈《师说》中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圣人无常师”“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的感悟,使学生进一步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

三、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视域下德育渗透的教学建议

(一)全面发挥语文课程的功能,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语文课程的功能是多方面的,高中语文课程应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该继续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帮助学生在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的实践中,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增强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高中语文教学还应体现高中课程的共同价值,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充分发挥本课程的优势,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针对高中语文课程的特点,实施语文课程教学,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应该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语文教学应该注意汉语言文字的特点,重视培养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

学生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中的个性倾向渐渐明显,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的差异逐渐增大。高中语文的教学,要在保证全体学生达到共同的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面临的选择,努力满足其学习要求,支持其特长发展和个性发展。学生对于应用性目标、审美性目标、研究性目标可能各有侧重,教师应该指导他们通过适当的选修课实现其目标。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要特别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

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

(四)教师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认真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从本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

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要认真读书,精心钻研教科书,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

教师应遵循教学基本规律,并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条件,发挥优势和特长,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应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按照学校的规划,积极开设选修课,充分利用本校本地区的课程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已不再是某门课的任务,它应该渗透在各学科的教育环节中。所以,作为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师,我们要抓住语文学科的特点,有意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推荐访问:视域 德育 渗透 高中语文 新课程标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