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未被告知患者分组情况,实行盲法评测,所有患者都在人院6h内和康复介入治疗后8周时进行评定,均由同一组有评定经验的医师进行评定。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运动功能FMA评分比较 患者康复介入治疗前后评定差异很大,两组患者康复介入后上、下肢FMA评分比介入前均显著提高(P<0.05),说明康复治疗的效果明显;康复介入后观察组上、下肢FM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早期康复介入对脑出血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效果好。具体见表1。
2.2 两组患者NIHSS评分和BI评分比较 康复介入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说明神经功能都有所改善;观察组介入康复治疗后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早期康复介入神经功能恢复效果好。康复介入后两组患者BI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说明日常生活能力有所提高;观察组介入后BI 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说明早期康复介入对患者日常生活及自理能力恢复好。具体见表2。
3 讨论
脑出血是老年人常见的急危重症,本文主要指非外伤性的原发性脑实质内出血,对神经功能损伤性较大,有多种基础疾病可引发脑出血,如血液病、高血压、动脉瘤、脑动脉硬化、脑血管瘤、淀粉样血管病、脑动脉炎、脑血管畸形、应用溶栓抗凝药后、脑肿瘤等,主要诱因有情绪激动或者排便、剧烈咳嗽时用力过猛等。高龄、大量饮酒、糖尿病等也是脑出血的高危因素。主要临床表现有突然出现血压升高、烦躁、剧烈头痛、呕吐、昏迷、大小便失禁等,这是因颅内压骤然升高所致。查体主要体征有憋气、肢体偏瘫、瞳孔散大等,严重者呼吸心跳解离,甚至死亡。脑出血后神经功能障碍的机制非常复杂,脑内血肿压迫周围脑组织,颅内静脉回流受阻,脑组织水肿,使其严重缺血、缺氧,脑细胞受到挤压、移位、受损甚至坏死。
近年国内外康复界研究发现[2],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和功能重组能力,神经功能的恢复机制是区域性功能重组,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出血患者具有重要意义。康复介入治疗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刺激神经元,能够显著改善神经功能,有效提高脑组织残存细胞的兴奋性,减轻水肿,防止脂质沉积、纤维素样坏死,有利于病灶周围组织或健侧脑细胞的重组或代偿,促进病损部位周围的神经快速形成新的功能团体,实现中枢神经功能重新组合,来代替已经丧失的功能,防止和减轻继发功能障碍、运动神经元受损、并发症发生,减少和改善后遗症。
为了防止血肿扩大或再出血,临床上多数医生在经过脱水降颅压、调整血压等治疗,只要患者病情稳定,病情不再进展,1~2周 后开始介入康复治疗。为了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及肢体活动功能,近年国外有学者提出[3],尽早进行康复训练,患者的功能恢复与整体疗效更明显,并且可以大大缩短患者的康复病程,因此,早期康复介入对于老年脑出血患者的功能恢复极其重要。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观察到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经过查体证实神经病学体征不再进展后,早期介入康复治疗的患者功能恢复明显优于较晚介入康复治疗的患者。本研究表明,72h后开始康复介入治疗完全可行,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有益的,能更早的促进老年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在较短时间内改善肢体活动功能。因此,及时、科学、标准化、规范化、循序渐进的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可以缩短患者的康复病程,使神经功能尽快的恢复和提高,使患者尽早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增加患者的康复信心,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玉龙,郭铁成.康复功能评定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36-458.
[2]朱珊珊.预见性护理联合优质护理在老年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3,1l(10):2787-788.
[3]HaraH.Fundamental theory and prac tice in stroke rehabilita tion from acute stage to chronic stage[J].Rinsho Shinkeigaku,2011,51(11):1059-1062.
(收稿日期:2015.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