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领域里出现了中高职对接,使得中职学生能有机会升入高职院校接受教育。中高职一体化以培养高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而构建的相互依存、逐步递进的职业教育管理体系。明确中职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构建职业能力,改革招生考试模式,建立中高职教学交流和教师培训机制,实现中高职一体化教学有效衔接。
【关键词】中高职一体化;培养目标;职业能力;有效衔接
职业教育是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就业的要求,对受过一定教育的人进行职业素养特别是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为其提供从事某种职业必需实践经验,并能迅速适应职业岗位需要的一种教育。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均属于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在此背景下,职业教育领域里出现了中高职对接的概念,使得中职学生能有机会升入高职院校接受教育。构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体系内各种要素作为一个整体协调运作,局部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互强化,形成强大的组织力。
一、中高职一体化概念
“中高职一体化”,亦称“中高职衔接”,指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之间就招生计划、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方面衔接,实现以培养高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而构建的相互依存、逐步递进的职业教育管理体系。中高职一体化教育主要指处于初级技术应用阶段的中职学生通过一定学习渠道取得处于中高级技术应用阶段的高等职业教育资格,继续参加高等职业教育,直至获得高等教育的认可资格。中职教育一般是初中后二年或者三年的教学时间的教育模式,高职教育采取中职后三年或者二年的教育模式。在中高职一体化出现的初期出现过普通的“3+3”的中高职贯通模式,形成的只是物理上的时间叠加,而没有真正的体现中高职培养的优势和特点,与真正意义的中高职一体化有很大差别与差距。实现教学过程的有效衔接是推进中高职衔接和一体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中高职要实现教学过程有效衔接就必须对课程类型设置、能力和知识结构体系、教师交流培训机制以及招生考试评价等各主要环节进行调整和改革,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衔接体系。
二、中高职一体化主要存在的问题
中高职一体化项目存在的核心问题是中职学校与高职之间对接不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中等教育和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和规格上有差导致中职学校与高职学校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衔接度不高,中高职课程之间没有能够有效的关联度,课程重复教学现象凸出;第二个方面,中职培养的学生是以升学进入高职为主要任务,以至于没有就业压力,而高职培养的是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以就业为导向;第三个方面,中职与高职学校之间的教育教学任务不明确。没有能够很好的共同制定5年制的人才培养方案,而是根据每一所中职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一所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关联度脱节;第四个方面,中职与高职课程教学体系不同,高职采用的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第五个方面,素质教育中职重视德育教育,高职重视人文教育。
三、明确中职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
中等教育和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两个层次,在培养目标和规格上既有共性又有区别。中高职人才培养最终目标都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人才培养目标、规格都必须贴近企业生产、经济建设的实际需要;高职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培养应用型、管理型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上,高职毕业生较中职毕业生的知识面更宽,掌握的理论知识更深,而且更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因此,围绕中高职不同的培养目标,中高职课程体系一方面要做到高职以中职为基础,注意相互的衔接;将课程体系分为文化素质课程、专业能力课程、专业技能课程三大类。同时,为了实现中高职课程在纵向上的衔接性,根据中高职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对相应课程进行重新设置。中职在课程设置上主要体现基础性、实用性和操作性,而高职以应用型、管理型的高端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出技术性、创新性和拓展性。根据中高职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通过对中高职课程的分类与分层,形成一体化课程体系,为实现中高职学生素质、能力和技能三者的有效衔接和有机统一奠定基础。
四、以发展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职业能力
实现中高职教学衔接要在中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上实现衔接与统一。中职学校倾向于向社会和市场输出依赖经验水平的操作型技能人才,而高职院校则更多地倾向于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生产要求的基于一定科学理论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说明中高职学生都必须掌握相关职业的基本能力和工作能力,但是高职对于学生职业能力要求更具综合性和高层次性。依据不同层次和内容的工作能力,划分具体的能力项目,厘清主要知识点,设置对应不同层次和不同能力的课程。
五、改革招生考试模式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进入高等职业院校的对口招生考试,直接影响着中高职课程一体化和培养目标衔接的最终实现。而简单机械的招生考试会将中职教育演变为应试教育,培养中职生职业能力和实行素质教育将成为空话。因此,必须改革现有“3+2”升学考试模式,探索以符合高职生要求、以综合素质为导向的招生考试制度,建立起中高职衔接的科学的入学资格综合评价体系。中高职衔接的核心在于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要明确中高职人才培养的层次性,实现课程设置的一体化,围绕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以及教的怎样等基本问题,形成包含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的中高职教学衔接体系。
六、建立中高职教学交流和教师培训机制
促进教学实施的衔接要实现中高职衔接,要将中高职衔接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为此,必须注重加强对口中高职专业教师的相互交流,使其相互参与对方的教学改革研讨,形成联系紧密、资源共享、教学融通的格局。为了使中高职衔接进一步落实到课堂和实践教学过程中,需要从建立中高职衔接的教学交流机制和一体化的教师培养计划两方面入手。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
[2] 教育部關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Z]. 教职成[2011]9号, 2011-09-20.
[3] 高俊文, 邹心遥, 夏晓冬. 广东省“中高职三二分段”街接探索田[J].教育与职业, 2012,(24).
[4] 管 弦. 中高职街接“三二分段’,人才培养模式探析田[J]. 教育与职业, 2013,(9).
【作者简介】
雷诗梅(1975—),女,湖南永州人,硕士研究生学历,台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高职英语教育教学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