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自2012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7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观察组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溶栓达标率、血管再通过率、临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有85.7%的溶栓达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8.57%;观察组的血管再通过率为80%,显著高于对照组34.29%;观察组出现3例并发症,少于对照组7例并发症;两组各种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显著,溶栓达标率高,血管再通过率高,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溶栓;临床疗效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临床上的一种急发之症,病发多为急性且突然,危害性较大,常常会伴有生命危险。AMI的发病基础在于冠状动脉的病变,主要是冠状动脉的供血不足甚至中断,所致心肌严重持久缺血,临床多表现为胸骨后持续且剧烈的疼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心律失常、心功能衰竭等,发病时多严重,危机生命。临床中溶栓是治疗心肌梗死最根本的方法,它能够缩小梗死病灶,恢复血液流通,改善循环和心功能,很大程度上预防了梗死的发生率,减少了发病的病死率[1]。本次实验通过尿素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同常规治疗相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入的7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随机分成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观察组中,男性22例,女性13例,年龄范围在24-68岁,平均年龄为(46.3±15.6)岁,梗死部位在前壁16例,下壁9例,前间壁7例,广泛前壁3例;对照组中,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龄范围在23-67岁,平均年龄为(45.8±13.2)岁,梗死部位在前壁17例,下壁10例,前间壁5例,广泛前壁3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以及病程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100mg/d,次/d,肝素钠、硝酸甘油进行治疗,患者保持绝对的卧床休息,用心电监测仪密切监测;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尿素酶溶栓治疗,剂量为150万单位,与100ml氯化钠注射液混合静脉滴注30min。
1.3 疗效判断 溶栓达标:心电图中相关的导联2个以上ST段抬高,肢导在0.1mV以上,胸导1-3在0.3mV以上,胸导4-6在0.1mV以上;血压≤160/100mmHg。
血管再通标准:参考相关文献[3],再通应符合以下标准:①心电图ST段抬高最明显的导联在开始溶栓2h内回降≥50%;②胸痛自开始溶栓后2-3h内基本缓解或完全消失;③自开始溶栓2-3h内出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④心肌酶高峰前移小于16h。凡符合以上2项或2项以上者(除单独具备第②、③项),均为再通。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进行数据分析处理,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比较,观察组的溶栓达标率、血管再通率较对照组明显偏高,且并发症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0.05,详见表1。
3 讨 论
AMI属于危重病型,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4]。其主要死因是心肌缺血未得到及时的血液疏通和补充而致心脏受损和坏死,但是冠状动脉在闭塞6h以内,对于心脏的供血不足引起的损伤和组织变化是可逆的,因此,疏通心脏的血液管道,进行心肌再灌注,溶栓成为治疗心肌梗死病症的关键。救治的时间越早,救治越及时,病人预后和结局则越好,二者有较强的相关性。尿素酶能够催化纤溶酶原转化成纤溶酶,而加速血栓的溶解,缩短溶栓时间,提高溶栓的,从而将病人从死亡线上来回,改善病人的预后和结局。尿素酶的溶栓效率是常规溶栓药物所不具备的。本次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常规药物在联合尿素酶的使用时,对其治疗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联合用药疗效显著,且并发症也减少出现,溶栓的达标率和血管的再通率都优于常规的药物治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12):54.
[2] 李伟民,甘润韬.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3,23(23):459.
[3] 付志言,周爱贤,武中秋.60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0,23(6):665-666.
[4] 兰艳丽,景东华.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50例[J].陕西医学杂志,2006,35(11):1549-1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