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2012年某综合医院死亡病例分析
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2006—2012年某综合医院死亡病例分析

2022-10-22 19:05:04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目的 探讨鞍山市某三级综合医院就诊患者中死亡病例的具体情况,找出影响病人生存的主要因素,为生命质量的提高、疾病的预防控制及医疗机构的管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依据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收集该医院2006 -2012年的死亡病例资料,从性别、死因、年龄组、死亡地点、婚姻状况几方面进行分析。结果男性死亡人数明显高于女性。死亡原因前五位分别是: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损伤与中毒、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病例中婚姻状况以已婚和丧偶者为多,丧偶病例死亡人数呈波浪式上升趋势。死亡地点大多在医院病房,但是在家中死亡人数呈波浪式上升趋势。结论7年内主要死因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损伤与中毒,男性死亡比例连续多年多于女性,提示医院和社会应开展和加强相关工作,减少可避免的死亡,提高居民生命质量。

[关键词] 死亡病例;医院;分布;生命质量

【中图分类号】 R1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6-306-2

运用综合医院患者的死亡病例资料来研究死亡原因及变化规律是一项提高居民生命质量的基础性工作,从中可以找到威胁患者生命的主要因素,同时了解当前疾病的发生及疾病死亡的构成情况,已经成为医学研究的重要工作[1]。本文通过对鞍山市某三级医院7年(2006-2012年)中死亡病例的分析对比,客观地反映出死亡病例在性别、年龄组、死因、 婚姻状况、死亡地点等方面的特征及规律,为今后更好地开展疾病防治工作、提高医院的救治水平减低病死风险及提高居民生命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一、资料和方法

(一)资料来源。2006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鞍山市某三级医院就诊患者中全部死亡病例,共3024例。

(二)方法。依据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进行疾病分类,根据数据需要对相应栏目进行数据筛选。运用Excel2003软件将3024例死亡病例进行汇总处理,通过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

(一)2006-2012年死亡病例性别状况。2006-2012年一共死亡病例3024人,其中男性患者1752人,女性1273人,死亡性别构成中,男性死亡构成比一直明显高于女性,最高为60.9%,女性最高为45.4%。

(二)2006-2012年死亡病例根本死因状况。7年来,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死亡构成比一直居于前列,尤其是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致死的根本原因中构成比最高的两种,且构成比有上升趋势。另外因损伤与中毒而死亡的患者在七年中称波浪式上升趋势。

(三)2006-2012年死亡病例年龄组状况。2006-2012年中,可以明显看出,死亡病例中,老年组构成比一直最高,稳定在65%左右,中年组死亡构成比也较高,而婴幼儿组和少年儿童组构成比一直保持一个不超过1%的构成比。

(四)2006-2012年死亡病例死亡地点分布状况。死亡地点以医院病房为主,但是在家中死亡的病人多年来保持一个上升的趋势,并且在2011年和2012年分别达到35.7%和39.7%。

(五)2006-2012年死亡病例婚姻状况分布状况。死亡病例中已婚人员构成比一直最高,但是有下降趋势,而丧偶病例死亡人数呈波浪式上升趋势。离婚和未婚病例死亡人数相对较少。

三、讨论

鞍山市某三级医院3024例死亡病例数据反映出鞍山市7年内死亡人数男性明显高于女性,符合国内相关报道。原因可能是男性在社会中多从事高负荷、高危险行业,并且男性在社会中通常较女性来讲充当事物的主流角色,因此社交活动多,压力偏大;同时与男性经常有嗜好烟酒、熬夜的不良生活习惯,导致身体健康水平下降。针对医院,除妇产科外,男女病床比例大致为1:1,男性相对等待住院时间长于女性。因此医院应适当增加男性床位或制定相应政策,让男性患者能够及时住院治疗,以避免疾病状况加重和死亡;社会也要关注男性健康,有针对性地加强健康教育;男性居民自身也应培养的生活习惯,加强自我保健意识,减低死亡风险。

结果分析显示连续7年以来,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是住院患者死亡的主要死因,这与我国人群死亡谱的死因分析类似。随着近十余年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加上出现人口老龄化、环境污染、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增大等社会因素,使慢性病逐渐严重危害我国民众的健康,不仅消耗有限的公共卫生资源,而且对患者家庭、社会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建议一方面以政府为主导,增加对慢性病防治工作的资金投入,以一级预防为主,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减低慢性病的发病风险;另外做好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开展全民预防慢性病的活动;同时提倡民众应该具备慢性病的自我管理能力,在卫生保健专业人员的协助下,个人承担一些预防性或治疗性的卫生保健活动。

我国老龄化的加重,我国至2011年老年人口比重已达13.7%。老年人生理机能逐步减弱,新陈代谢放缓、抵抗力下降,同时认知能力逐渐降低、并产生孤独和依赖、抑郁焦虑、易怒恐惧等心理特点。因此应加强对老年人预防慢性病的健康教育工作,不断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制,在社会舆论中也要加强对关爱老人活动的宣传;同时,应在二级以上医院设置专门的老年病门诊和病房,不断健全医疗保障体制,加强对老年疾病的治疗管理,提高临床诊治水平,尽量满足老年人的健康保健与医疗需求。

患者死亡地点主要集中在病房,这一结果提示,医院在人力及资源分配上应以医院病房为主。各级值班医生,尤其是各科室上级医生要安排临床经验丰富、医疗水平高的人员担当。另外,7年中在家死亡的患者在逐年上升,可能的原因是不尽合理的急救措施,所以急救中心应重视合理分配人员及其他资源。

结果显示,死亡病例中,已婚构成比最大,但是呈波浪式下降趋势,而丧偶病人死亡构成比在七年来却呈波浪式上升趋势。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的一次调查,中国60~64岁的城市低龄老人丧偶率为16%,农村为20%。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丧偶率中,城市居民占63%,农村的占76%。而这些丧偶者极易患病死亡,失去配偶和与之而来的孤独感的双重打击会使其产生巨大的负性情绪,有相关报道。因此建议社会尤其是政府的基层组织如社区街道办事处及居委会,让他们安度晚年;医院在给予这些患者治疗的同时也应加强对其进行心理疏导,让患者有积极的心态面对治疗;丧偶者自身也应积极培养自我安慰心理,增加和社会接触的范围和密度,以缓解丧偶带来的诸多心理压力。

参考文献:

[1]姚骥如,卞鹰,王一涛,谢丹红.南方某大型三甲医院2216例住院死亡病例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10,27(6):630-631

[2]付仁龙,范义兵,熊文艳,赵萍萍,杨树.2009年南昌市县级以上医疗机构报告死亡病例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21):4481-4483

[3]冯梅,蒋文慧.慢性病自我管理的研究实践及问题探讨[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2,20(1):90-92

[4]王红,梁渊,左俊英,周铌等.丧偶人群负性情绪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7,23(11):1373-1374

作者简介:景日泽(1990-),男,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卫生事业管理。

通讯作者:周令(1964-),男,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卫生事业管理。


推荐访问:病例 综合医院 死亡 分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