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的卢戈液染色图像类型同组织学诊断的关系。方法对135例可疑食管病变患者进行内镜下1.5%卢戈液黏膜染色。染色图像分为四类:第一类:深黄色,隆起感,边缘清楚嵌入状,褪色后呈粉白色;第二类:中黄色,介于深淡之间,病灶平坦,边界清楚锐利;第三类:淡黄色,病灶平坦,边界清楚但不锐利;第四类:棕褐色。检查后按上述标准记录归类。在不着色区或淡染区多点取活检送病理。将染色图像类别同活检组织学诊断对照研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早期食管癌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93.3%(14/15)、中级别上皮内瘤变的66.6%(8/12)和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36.8%分布在卢戈液染色图像一类和二类之内,符合卢戈液染色后形成不同图像的原理和规律。结论卢戈液染色后形成的不同图像与活检组织学诊断密切相关。恶变组织暴露的程度是形成各类图像的病理基础。卢戈液染色有助于食管癌的普查、筛选及早期诊断。
【关键词】早期食管癌;癌前病变;卢戈液染色图像;内镜检查
我国是食管癌的高发国,据统计,其发病率占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其死亡率占恶性肿瘤的22.35%[1]。每年全国约有14万人因患本病死亡[2]。随着内镜设备的发展和碘染色广泛应用于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发现了大量不同阶段的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并随着内镜下治疗(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广泛开展,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5年生存率可达95%~100%[3],而中晚期食管癌患者手术后累积5年生存率只有25%[4]。因此开展食管癌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目前提高食管癌治疗效果的最佳方法。笔者采用内镜下卢戈液染色方法帮助识别早期食管癌和各类异型增生病灶。对135例高危患者的卢戈液染色黏膜图像与活检组织学的诊断进行对照分析,获得了有意义的结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135例患者全部选自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和住院患者,其中男76例、女59例。年龄40~70岁,平均年龄53岁。纳入标准:(1)年龄>40岁,全部受检者同意此项检查,并签署知情同意书;(2)常规胃镜检查排除食管占位、Barrett食管、溃疡、大片糜烂;(3)无碘过敏史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病史;(4)临床表现为吞咽困难或不适,胸骨后烧灼痛、胸痛(排除心肺疾患)、反酸、食管异物感、食物通过滞留感等;(5)常规胃镜检查发现食管黏膜轻度粗糙、小片状充血、糜烂病变,有微隆起、浅凹陷或颜色异常等。研究对象需满足以上标准的(1)~(3)项,加上(4)或(5)任意一项。
1.2方法卢戈液染色:在常规胃镜检查完后,先用准备好的洗净液(微温水加入少量去泡剂)30~50 ml直接从活检孔中注入清洗食管黏膜,胃镜抵齿状线上方,再经胃镜活检钳道插入带有喷头的雾状喷洒管,直视下边退镜边注入1.5%卢戈液20 ml,使卢戈液均匀涂布全段食管表面,然后吸净食管腔内残留液体和粘液,随后观察食管黏膜颜色和结构变化[5~7]。把其进行总结分析为四种类型:第一类:深黄色,隆起感,边缘清楚嵌入状,褪色后呈粉白色;第二类:中黄色,介于深淡之间,病灶平坦,边界清楚锐利;第三类:淡黄色,病灶平坦,边界清楚但不锐利;第四类:棕褐色,属正常鳞状上皮[8]。每例碘染色后立即按上述四类标准记录归类。每个病灶常规多点取活检送病理。染色结束后应将胃内碘液吸掉,从喷洒管中喷洒中和剂硫代硫酸钠以减少卢戈液对食管黏膜的刺激。将组织学诊断报告与内镜下卢戈液染色肉眼观察的图像类别进行对照。
1.3统计学处理运用SAS软件Spearman相关系数及双向有序列联表进行典型相关及线性趋势检验的统计分析。
2结果
所有患者的卢戈液染色图像分类与活检组织学诊断的关系情况见表1。统计处理时,组织学病理诊断将癌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两类合并,将正常、食管炎亦合并,中级别上皮内瘤变和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者各列单项,总共分为四类病理诊断。分析结果显示,食管黏膜病灶卢戈液染色肉眼观察的图像类别与病理诊断结果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碘染色未着色越黄,其食管黏膜病变程度越高;食管黏膜卢戈液染色与食管黏膜病变程度的病理诊断之间存在非线性变化趋势。
3讨论
卢戈液染色根据碘与正常鳞状上皮细胞内糖原化学反应的原理,在不着色区呈黄色深浅,
与鳞状上皮细胞内含糖原量及癌变细胞在黏膜表面的暴露程度有密切的关系[9]。鳞状上皮细胞含糖原量的多少同细胞癌变程度有关,即细胞内含糖原量取决于细胞的分化程度。细胞在异型分化的过程中,分化程度越差,含糖原量就越少,甚至消失。卢戈液染色随着鳞状上皮内糖原的逐步降低其不着色(黄色)的程度也逐渐加深。癌和各类异型增生的恶变程度不同,卢戈液染色的程度亦各异。癌变细胞在黏膜表面暴露的程度取决于黏膜上皮细胞的恶变程度,暴露程度不同,卢戈液染色图像亦不同。癌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者上皮全层恶变,完全暴露在黏膜表面,故完全不着色,呈深黄色;中级别上皮内瘤变者上皮层2/3异型,黏膜表面尚有薄层正常鳞状上皮,未完全暴露在黏膜表面,故受碘染色程度居中,呈中黄色;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者,异型细胞只累及上皮层1/3,其不着色程度显然较差,呈淡黄色。
本组食管癌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占93.3%(14/15),包括中级别上皮内瘤变的66.6%(8/12)和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36.8%(7/19),均分布在卢戈液染色图像的一、二类中。上述三种病变在卢戈液染色一类和二类中大致呈3∶2∶1的比例状态,这与卢戈液染色图像形成的成因是一致的。全组中级别上皮内瘤变属二类图像者5例,占全组的41.6%;第二、三类图像者9例,占全组的75%(9/12)。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属第三类图像者9例占全组47.3%;第二、三类图像者15例,占全组的78.9%。由此可以看出低级别和中级别两组相互演变、相互发展和转归的复杂态势。食管炎和正常者89例,属三、四类图像者82例,占该组的92.13%,符合碘染色的机制。研究中还发现,少数病理报告食管黏膜正常和炎症改变者卢戈液染色图像属于一类和二类;而另一些轻度和中级别上皮内瘤变者,卢戈液染色图像却属三类或阴性。这种现象可能为活检部位或活检技巧不精确或病理读片的不统一所致,也说明对于碘染色机制仍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研究。
分析卢戈液染色图像类型与病理基础关系,可以看出,不同病理状态卢戈液染色后的图像表现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依据卢戈液染色图像,大致可推断癌变程度,提高内镜诊断的准确率。
综上所述,应用此方法进行检查,简便、安全、费用低,应予以充分应用。
参考文献
[1]姚希贤.临床消化病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436.
[2]王苑本,高友芝,余国行.进展晚期食管贲门癌的内镜治疗.世界华人消化杂志,1999,9(7):777.
[3]梁振涛,徐文明.早期食管癌和贲门癌的诊断与治疗.中国实用医药,2010,5(3):95-96.
[4]李益农,陆星华.消化内镜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289.
[5]李学良,林琳,施瑞华.染色及放大内镜的用法、操作要领及注意点.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6,23(3):228-230,
[6]王国清,周美宏,丛庆文,等.碘染色在早期食管癌内镜诊断中的应用.中华医学杂志,1995(75):417-418.
[7]Dawsey SM,Fleischer DE,Wang GQ,et al.Mucosal iodine staining improves endoscopic visualization of squamous dysplasia and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esophagus in Linxian,China.Cancer,1998(83):220-231.
[8]王国清,郝长青,赖少清,等.碘染色在食管癌高发区直接内镜普查中的应用和效果.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3,20(6):377-379.
[9]Yokoyama A,Ohmori T,Makuuchi H,et al.Successful screening for early esophagel cancer in alcoholics using endoscopy and mucosa iodine staining.Cancer,1995(76):928-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