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接管农药产业,总体思路仍是结构的调整
去年国务院对农药产业管理对口部门进行了调整,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接替国家发改委执行政府对农药产业的管理职能。据了解,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在调整我国农药产业政策,工业和信息化部认为我国农药工业存在的最根本问题是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具体体现在企业过于分散,不够集中,造成过度竞争,靠包装、产品名称人为制造差异化,使我国农药产业处于不健康状态。国家对农药产业的管理目标:
第一,加快结构调整
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①原药要集中,农药生产要向集团化方向发展,支持有实力的企业集团跨区域整合,提高原药生产集中度;②原药与制剂企业建立分工合作连带关系,形成大的网络竞争。
第二,实行总量控制
①产能总量控制: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站在国家、生态、人民健康的角度,而不能仅站在企业角度考虑制订农药产业政策;②企业总量控制:要保持适度的企业数量,总体目标与发达国家接轨,原药企业考虑保持几十家;③区域总量控制:农药产业的布局逐步向中西部地区发展,抑制东部地区,向产业园区集中;④产品总量控制:加强对农药登记的管理,使农药产品符合高效、安全、经济、环保的要求,限制高毒、高污染和高能耗农药产品的生产。使农药制剂生产向专业化、特色化方向发展。
第三,提高行准入门槛
①农药原药、制剂生产企业对注册资金、环保投资提高了准入门槛(原药5000万、环保投资15%,制剂3000万、环保投资8%),到十一五期末(2010年),将有相当比例的企业通过提高门槛而被淘汰;②对农药经营企业将实行准入制,按照经营类别设置农药经营准入门槛,达不到准入要求的将不允许从事农药经营。
第四,建立完善的企业退出机制
通过延续核准促使规模小、污染严重企业的退出。
第五,加强行业协会建设
要求所有农药企业都要参与行业协会,国家不对单个企业,对协会,不参加协会以后就会失去话语权。
国家农药产业政策体现了政府对农药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对农药产业的走向起到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做为农药经销企业,必须对政府农药产业政策有所了解,才不会迷失方向,少走弯路。
农业部重点推进六项新规定,
三项与经销单位密切,效果初步显现
农业部是农药行业管理的职能部门,农业部特别强调今年着重推进农药管理的6项规定,包括关于“修订《农药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的决定”、“农药标签和说明书管理办法”、“农药登记资料规定”、“取消农药商品名称”、“农药产品有效成份管理”规定等,其中与经销企业关系较为密切的规定有三项:
一是《农药标签和说明书管理办法》
该办法对标签管理四个方面的要求应引起我们的注意:第一,农药标签样章必须报农业部审核,由农业部在网上公布,这条规定为执法部门对农药标签的检查提供了便利,只要一查网站,不规范标签立刻就会现形,这就要求我们在品种采购时一定要核对产品标签是否与农业部审核批准的标签一致;第二,标签标注内容必须符合规定,如标签上只能出现申请登记证企业的名称,总代理、总经销一律不能体现在标签上;第三,标签上要标注禁止事项,如使用安全方面、对水、鸟、鱼安全问题等;第四,实施时间从2008年7月1日起,以后生产的农药产品必须执行新的标签管理规定,这就提示我们只要是生产日期标注的是2009年的产品,就必须同网上公布的标签一致,否则就将被视为擅自修改标签。
二是取消农药商品名称
取消商品名称对农药企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第一,取消商品名称后,统一使用通用名称使农药产品的透明度提高,靠商品名称制造商品差异化、卖高价的营销模式将受到沉重打击;第二,新的标签管理办法虽然允许使用注册商标,但每个农药产品只允许有一个合法标签,即使使用注册商标,也必须报农业部审核备案,得到认可并在网上公示,这样一证多用、一品多名的操作手段就行不通了。
三是提高农药品种登记门槛
①临时登记满3年后,必须转为正式登记;②不再受理临时登记;③增加农药在土壤及农产品体内残留试验项目。以上三方面的政策调整大大提高了农药品种登记成本,将造成有效品种资源数量的大幅度减少。
因为一证多用、一品多名是农药企业普遍采用的市场操作模式。一证一标签和提高品种登记门槛将使在市场上流通的品种数量大幅度减少,会带来网络渠道和市场格局的变化。同时,因独家区域代理一个品种难以实现销量的要求,也对营销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在销售产品基本同质化的情况下,如何创造销售利润,成为农药营销面临的最大难题。
经营主体资格问题有所变化
农业部对《农药管理条例》也进行了修订,其中做为经销商较关注的是关于农药经营主体资格问题,原来“一主二辅”做为农药经营合法主体的规定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已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但由于各方面意见不统一,使农药经营主体资格问题在已滞后十多年的情况下仍迟迟没能解决。据了解,取消农药经营主体出身的限制,设立准入门槛的基本柜架已经确定,农药管理条例对该条款的修改、出台时间不会太长了,对农药经营实行准入门槛制后,对农药经营企业的要求可能会更高,做为农药经销企业,现在就要练好内功,以便与新规定顺利对接。
国际宏观经济形势对我国农药行业仍然没有好转迹象,形式依然严峻
由于我国农药产量的三分之二要销往国际市场,经济危机使我国的农药出口受阻,去年在南京举办的原药商贸洽谈会被称为“无订单、无价格、无成交”的三无会。影响原药出口主要有5方面原因:一是外商普遍缺少资金;二是信用危机,国际收支普遍采用的信用证方式已经无效,不是同一银行的信用证被银行普遍拒收;三是去年外商手里压的货较多,当前重点是消化去年库存;四是出口退税率降低和人民币升值使许多品种出口已无利可图,出口受阻使本来已经严重过剩的产能无法释放,给原药生产企业造成巨大的压力;五是人民币升值,在出口美元价没有提高的情况下,出口利润被人民币升值所吃掉,出口形势不好,使我国农药产能集中投放到国内市场,使国内市场竞争变得白热化。
宏观经济形势对农药产业近期的影响:一是部分基础原材料价格的持续下跌,会造成农药生产成本的持续下跌,生产企业普遍存在现在生产,以后降价的担忧,使一些企业不敢开车,致使多数企业会出现业绩下滑、利润下滑的局面。二是出口受阻加剧了国内市场竞争压力,会造成近期某些品种国内市场竞争的白热化,同质化程度较高的品种将出现价格战,会导致农药企业经营质量的全面下降。农药产业将进入微利时代,农药生产企业、经销商的生产、经营将会变得十分艰难,亏损面将扩大。三是全球经济衰退会对农产品的流通、农产品贸易、农产品深加工(如由于石油价格下跌,以美国为首的欧美国家用玉米、甘蔗生产生物乙醇受到抑制,使国际市场玉米价格下跌)等产生影响,造成农产品销售不畅,对农产品价格形成打压的态势,影响农作物种植收益,从而影响农民生产资料投入的积极性,会对农药品种结构及总体销量产生一定影响。
宏观经济形势对农药产业长期影响将体现在市场低谷期将淘汰一批不适应的企业,同时为市场整合提供了契机,会带来农药格局的变化。就农药生产企业而言,会形成一批产品类别的主导企业,在某个产品类别上有优势的企业会逐步走上某种程度的垄断,奠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没有在任何品类上形成优势的企业,将会逐渐淡出农药市场。就农药经销企业而言,在企业资源、基础条件、综合实力方面能跨越政策门槛,同时能够满足上游供应商和客户及消费者价值需求及合作条件者,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在不远的将来,有可能会形成不同市场层级的主流渠道基本柜架。
资本对农药产业整合态势渐强,
主流企业市场运作模式将调整或转型
全国农药年总产值仅有600亿元,而国内市场对农药的需求折合成资本形态仅有200-300亿元之间,与其它产业比,农药确实属于微型行业。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引起强势资本实体的注意,但由于股市、房市、资源类产业已全面疲软,有些资本有可能转移投资方向,而农药产业无论从政策层面,还是从市场层面,都进入了市场整合拐点。从资本规模看,具备整合农药产业部分品类、部分企业集群甚至全部农药企业集群实力的资本实体并不在少数,将来通过资本实力和品牌优势对农药产业实行跨行业整合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无论业内资本品牌还是跨行业的资本品牌对农药产业进行较大动作的整合,都会改变我国农药行业的整体格局和市场运营模式,对整个农药市场走向产生重大影响。
无论位于农药产业链生产环节还是流通环节的主流企业,如果进行大的战略或市场运作模式的转型,都会带动整个行业的转型与升级,从而影响整个农药市场的走向。
政策、市场双轮驱动农药产业整合进程,
农药行业集中度将快速提高
国家政策已经大大压缩了小企业的生存空间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和政府部门问责制的实行,政府职能部门将加大对农药产业进行整合和管理力度,农药已被政府列为二高一资产业(高污染、高能耗、资源消耗型产业),国家制订农药产业政策的基本立场是调整结构、限制发展,具体措施包括:①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和环保标准,在注册资金、环保投资要求等方面的门槛提高,迫使实力弱的企业退出;②限制出口,通过降低部分农药品种出口退税率或取消部分农药品种出口退税以及对农药出口可能征收资源税等措施抑制农药出口,来打压我国过剩的农药产能;③提高农药登记门槛,临时登记3年后必须转正式登记,以及登记资料增加农药在土壤、农作物体内残留试验项目等,大幅度提高了农药登记成本,使弱势生产企业品种资源难以延续,最终自然消亡。④通过严格企业延续核准,淘汰一批实力差、不符合环保及管理要求的企业。
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站在保护生态环境、人民健康以及优化产业结构的立场,利用政策来创造农药行业优胜劣汰的环境,使农药产业逐渐向优势企业集中。
市场驱动农药产业整合趋势已经非常明显
我国农药产能的严重过剩以及国家对出口的限制会加剧农药市场的竞争,农药市场的竞争会体现在企业品牌、资源、运营效率、管理水平、价格、行业知识与经验等方面,市场不会对任何企业给予同情,木桶原理提示我们,只要企业存在一块短板,就有可能达不到市场上生存的底线,被市场无情的淘汰。
根据各方面因素判断,我国农药产业整合的序幕即将全面拉开,在2-3年内农药产业将由过度分散走向相对集中,不同品种类别的主导企业和不同市场层级的主导流通渠道将逐步清晰。
新的企业运营模式将在先行者的探索中诞生
随着社会、市场环境的变化和农药产业整合进程的加快,为了适应新的社会、市场环境,寻求企业生存和发展之路,多数企业将对企业战略和具体分项策略进行调整,包括企业发展方向、组织结构、产品结构、营销模式、渠道模式、业务组合等进行重新设计,农药产业新的组织形态及运营模式将在试验、调整、完善中逐步形成。制后,对农药经营企业的要求可能会更高,做为农药经销企业,现在就要练好内功,以便与新规定顺利对接。
农药产业链将进行重新组合,市场格局将发生较大变化
农药产业链包括原材料、中间体生产、原药生产、制剂生产、流通、终端服务等环节,在原材料及生产环节,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思路,将对农药产业组织结构进行调整,促使原药生产企业与制剂生产企业建立起较稳固的合作关系,形成关联较紧密、相互依托的产业内部网络体系。游离于产业链内部网络体系之外的制剂企业,将失去资源保证。
在流通环节,一是渠道将向优势企业集中,逐渐形成不同市场层级的主流渠道框架,二是渠道网络将由松散型逐渐向紧密型过渡,最终将由网络模式转变成连锁经营模式,批发商的数量会逐渐呈下降的趋势,生产与流通环节将重新对接,随着微利时代的到来,生产商选择经销商将从注重市场层级转向更注重能否满足合作条件、生产商的价值需求以及渠道合作成本。而农民对农药零售店的要求将从仅提供农药产品转向提供病虫草防治技术方案及做好相关服务。在不远的未来,将形成部分由生产商、服务商、零售商所构成的向终端农户提供产品、技术、信息的全方位服务体系,而同一体系内部将有更明确的分工,对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则会提出更高的业务质量要求,由多个环节所构成的同一产业链体系将成为一个完整的业务单元,形成统一的竞争力,而技术服务水平和解决农民病虫草害防治问题方案的质量会成为不同产业链体系的竞争焦点。将来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将被视为一条完整的渠道,技术服务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性,会成为农民对渠道品牌识别的主要元素,渠道品牌由产品品牌和服务品牌所构成,强势产品与强势服务的结合所构成的集约产业链模式将会成为农药产业主流模式,而这种集约产业链模式的诞生和主体渠道框架的形成,将会对农药市场产生较大的影响,使市场格局发生较大的改变。
农药产业将进入微利、高风险时代
一是我国多数农药品类产能严重过剩,供过于求将成为主导态势,竞争会将多数品种的市场价格进一步压低,利润空间会越来越小。
二是随着企业规范化程度的提高,以及人力、运输、管理财务成本的提高,使企业的综合成本大幅度提高,部分经营利润被吃掉。
三是取消商品名后,农药产品的透明度提高,通过商品名制造差异化创造高利润的营销手段已难以奏效。
四是部分优势企业为了扩大品类优势,有可能借助规模优势,采用价格手段对市场进行整合,使品类的市场利润率被拉低。
五是对标签管理的趋严使农药可流通资源减少,渠道对品种的区域独家经营机会减少,在经销环节难以对产品价格进行掌控,使经销商创造利润的机会减少。
(编辑:任保才 renbaocai66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