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提高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的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了解它的资源分布。在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的11个学科研究中心中,河南大学占据6个学科的研究中心,并且期刊论文的产出量位居全省第一。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的带头学科是文化科学教育体育学科门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能力在全国居第11位,要提高这个能力,其有效途径是提高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的指数。
关键词:哲学社会科学;期刊论文;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C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07)02—0183—06
1.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期刊论文的产出和分布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基本上分布在省内高校和省内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部门。依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所提供的信息,对河南大学等27个单位发表的期刊论文进行了查询搜索(搜索的时间是2006年5月15日)。[1]该数据库是一个动态数据库,它把哲学社会科学分为马列毛邓、哲学宗教、社会科学总论、政治法律、经济、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历史地理和军事等11个门类。河南大学等27个单位指的是河南省的本科院校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部门,它们的研究成果基本上代表了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水平。这些单位期刊论文的产出和分布情况见表1。
1.1河南省学科研究中心
如果把某一学科的期刊论文产出量最多的单位作为这一学科的省内研究中心,那么由表1可以看出如下单位是河南省的学科研究中心。从表1的统计数据看,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学科期刊论文产出篇数位居河南省第一的是河南大学,共88篇;位居第二的是信阳师范学院,共52篇;位居第三的是郑州大学和河南师范大学,均为38篇。由此说明,河南大学是河南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学科的研究中心。哲学宗教学科期刊论文产出篇数位居第一的是河南大学,共414篇;位居第二的是郑州大学,共291篇;位居第三的是河南师范大学,共136篇。由此说明,河南大学是河南省哲学宗教学科的研究中心。社会科学总论学科期刊论文产出篇数位居第一的是郑州大学,共185篇;位居第二的是河南大学,共117篇;位居第三的是河南财经学院,共52篇。由此说明,郑州大学是河南省社会科学总论学科的研究中心。政治法律学科期刊论文产出篇数位居第一的是郑州大学,共1554篇;位居第二的是河南大学,共880篇;位居第三的是河南师范大学,共381篇。由此说明,郑州大学是河南省政治法律学科的研究中心。经济学科期刊论文产出篇数位居第一的是河南财经学院,共1751篇;位居第二的是郑州大学,共1674篇,位居第三的是河南大学,共1579篇。由此说明,河南财经学院是河南省经济学科的研究中心。文化科学教育体育学科期刊论文产出篇数位居第一的是河南大学,共2518篇;位居第二的是郑州大学,共1818篇;位居第三的是河南师范大学,共1532篇。由此说明,河南大学是河南省文化科学教育体育学科的研究中心。语言文字学科期刊论文产出篇数位居第一的是河南大学,共579篇;位居第二的是郑州大学,共372篇;位居第三的是河南师范大学,共287篇。由此说明,河南大学是河南省语言文字学科的研究中心。文学学科期刊论文产出篇数位居第一的是河南大学,共958篇;位居第二的是郑州大学,共677篇;位居第三的是信阳师范学院,共226篇。由此说明,河南大学是河南省文学学科的研究中心。艺术期刊论文产出篇数位居第一的是河南大学,共429篇;位居第二的是南阳师范学院,共173篇;位居第三的是郑州大学,共168篇。由此说明,河南大学是河南省艺术学科的研究中心。历史地理学科期刊论文产出篇数位居第一的是郑州大学,共696篇;位居第二的是河南大学,共688篇;位居第三的是河南师范大学,共228篇。由此说明,郑州大学是河南省历史地理学科的研究中心。军事学科期刊论文产出篇数位居河南第一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共36篇;位居第二的是河南大学,共10篇;位居第三的是郑州大学和河南师范大学,均为5篇。由此说明,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是河南省军事学科的研究中心。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研究中心分布情况见表2。在这11个学科研究中心中,河南大学占据6个研究中心,郑州大学占据3个研究中心,河南财经学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各占据1个研究中心。由此证明,河南大学是一所文科见长的高等学校,也是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中心。
1.2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指的是,占据省内学科研究中心数量较多、期刊论文总篇数位居第一的单位。由表1看出,期刊论文产出总篇数排前6名的单位分别是:第一名是河南大学,共8260篇;第二名是郑州大学,共7478篇;第三名是河南师范大学,共3510篇;第四名是河南财经学院,共2498篇;第五名是信阳师范学院,共1998篇;第六名是南阳师范学院,共1539篇。这个结果再次证明,河南大学是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中心(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期刊论文总篇数前6名分布见图1)。
1.3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带头学科
如果哲学社会科学的某一(些)学科期刊论文产出篇数远高于其他学科,那么这个(些)学科就是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的带头学科。由表1看出,在马列毛邓等11个学科门类中,期刊论文产出总篇数位居前6名的学科分别是:文化科学教育体育学科居第一位,共12591篇;经济学科居第二位,共10033篇;政治法律学科居第三位,共4605篇;文学学科居第四位,共3242篇;语言文字学科居第五位,共2810篇;历史地理学科居第六位,共2472篇。由此可见,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的带头学科是文化科学教育体育和经济学科。这个结果不仅为把河南建成文化大省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表明河南省的经济学科已经迅速发展起来,并正在为我省的经济建设发挥作用(河南省期刊论文产出总篇数前6名学科分布情况见图2)。图2表明,文化科学教育体育和经济两个学科是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的带头学科,政治法律、文学、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是发展中学科,它们在未来有可能成为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的新的带头学科。
1.4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地区研究中心
将河南省分为五个地区,即郑州地区、豫东地区、豫西地区、豫南地区、豫北地区。由表3看出,全省期刊论文产出总数是40419篇,郑州地区论文产出18120篇,豫东地区论文产出9720篇,豫西地区论文产出2154篇,豫南地区论文产出4794篇,豫北地区论文产出5631篇。郑州地区论文产出篇数占全省期刊论文总数的44.83%,豫东地区占24.05%,豫西地区占5.33%,豫南地区占11.86%,豫北地区占13.
93%(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期刊论文地区分布情况见表3)。如果某地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占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比例最高,那么该地区就是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的地区研究中心。由表3可以看出,郑州地区是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地区研究中心。
2.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指数研究
创新能力指数指的是构成该项指标各种要素的综合,它表明某地区的创新水平。目前,国内对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统计研究成果相对较少,特别是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统计指标的确定还不够规范。国家统计局和科学技术部所编的《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把研究与试验发展作为其统计的七种基本指标之一,由此可见该项指标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项研究依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确定的“研究与试验发展”(R&D)和高等学校的“研究与试验发展”来确定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在国内的创新能力的水平,即在全国的位次。
2.1研究与试验发展(R&D)
所谓研究与试验发展(R&D),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的定义,它指的是在科学技术领域,为增长知识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三类活动。研究与试验发展指标在经济活动和科技评价中有着重要作用。如研究与试验发展(R&D)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百分比(即R&D强度)被总部设在巴黎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开发成国际性指标。研究与试验发展(R&D)强度的发展轨迹是一条类S曲线(逻辑斯蒂曲线)。当研究与试验发展(R&D)强度为1%时,它大体上是由低速增长转变为高速增长的转折点,当研究与试验发展(R&D)强度达到约2.5%之后,增长再度趋于平衡。即研究与试验发展(R&D)强度从零直至增长到1%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超过1%之后则进人较快的增长阶段。美国大约用15年的时间实现了从1%到2.5%的增长研究与试验发展(R&D)强度增长规律曲线(见图3)。[2]
2000年,中国的研究与试验发展(R&D)强度终于达到了1%,这说明中国的科学技术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2001年,中国的研究与试验发展(R8LD)强度进一步达到1.1%;2002年,再进一步达到1.23%。因此,在未来的20年中,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快速发展期。研究与试验发展(R&D)强度的快速增长,不仅为中国的自然科学技术和哲学社会科学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也为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有利条件。
2.2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与试验发展
1998—2003年的《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所统计的1997—2002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的统计指标(见表4)显示,在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中参加科研活动的人员平均每年有586人;1999年参加科研的人数最多,有637人,居全国第7位;其他年度均在9位之后,平均位次9.83位。科研经费的筹集2002年最高,共计4578万元,居全国第7位,平均每年科研经费2694.83万元,平均位次是在第10.33位。课题数量1999年最高,104项,居全国第9位。平均每年课题数量80.17个,平均位次在12.67位。三项指标在全国位次的平均数是10.94位,这个指标就是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的指数。按照四舍五入的计算原则,它表明河南省研究与试验发展R&D中的哲学社会科学居全国第11位。在参加科研活动的人员、经费筹集、课题三项指标中,只有参加科研活动的人员的数量在全国进入了第10位;经费筹集、课题二项指标均排在全国10位之后。这说明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虽然具有较多的研究人员,但所承担的研究课题和所投入的研究经费却较少。增加研究与试验发展(R&D)的研究经费和课题数目,可以有效地提高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能力。
2.3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与试验发展
1998—2003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所统计的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与试验发展的统计指标(见表5)显示,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在1997—2002年之间,平均每年有科研活动的人员2307人,平均位次居全国第12.67位;其间1999年位次最低,居全国第16位。研究与试验发展(R&D)的机构平均每年设置25.33个,所设置机构的数量位次居全国第23.17位;其间1999年和2001年位次最低,均排在全国第26位。每年平均筹集经费978.6万元,平均位次居全国第21.6位,其间2000年所筹集的经费最少,居全国第25位。课题数量平均每年851.17个,平均位次居全国第15.83位,其间2001年和2002年课题数量最少,均居全国第19位。参加科研的人员、所设机构、经费筹集和课题四项指标平均数为18.32,这个指标就是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的指数。按照四舍五入的计算原则,它表明,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与试验发展(R&D)在全国排在第18位。
由表5还可以看出,河南省高校参加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的人员在全国居于较高的位次(居全国第12.67位),而设置的机构数(居全国23.17位)、经费筹集(居全国21.6位)、课题数(居全国15.83位)在全国的位次相对较低。这说明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和全国高校相比,有较多的研究人员,而没有较多的研究与试验发展(R&D)的机构、经费和课题。增加河南省高校的研究与试验发展(R&D)的机构、经费和课题,尤其是增设其研究机构和经费,是提高河南省高校创新能力,进而提高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优化哲学社会科学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
3.对策与建议
由上文的分析可以得出,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的11个研究中心,今后应当成为河南省该学科的研究基地或研究中心。也就是说马列毛邓、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六个学科的省内研究基地或研究中心应设在河南大学;社会科学总论、政治法律、历史地理三个学科的省内研究基地或研究中心应设在郑州大学;经济学和军事学的省内研究基地或研究中心应分别设在河南财经学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在有关学科评估、项目评审、奖励评选、职称评定等活动中,要听取这些单位的专家、学者的意见,要改变对某一学科没有研究却用这些单位的专家、学者来评议的状况。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期刊论文总篇数位居前六名的是河南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财经学院、信阳师范学院、南阳师范学院。这一方面说明河南大学是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中心,另一方面也呈现出了周边城市包围郑州地区的态势。要繁
荣河南省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必须加大对河南大学、郑州大学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投资力度,多在河南大学、郑州大学建立一些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基地或研究中心。另外,也要加大对信阳师范学院、南阳师范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投资力度,因为它们的发展速度也是喜人的。
在河南省的五个地区中,即郑州地区、豫东地区、豫西地区、豫南地区、豫北地区,郑州地区是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的地区研究中心。就目前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资源分布的状况而言,已经形成了以郑州为中心辐射全省的状况,但是,这种辐射力度是不均等的。其中,对豫东地区的辐射力度最大,对豫西地区的辐射力度最小。在豫西地区特别是洛阳,虽然它是九朝古都,又是河南科技大学和洛阳师范学院两所高等院校的所在地;但是这两所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期刊论文产出的水平却不高,仅占全省的5.33%。要加大对豫西地区哲学社会科学的投资力度,特别是关注洛阳地区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是把河南建成文化大省的关键。如果不加强豫西地区哲学社会科学的投资力度,那么河南省五个地区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将会出现更大的不平衡。
在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某一学科建设进行评价时,不仅要考虑到它所设学位点的数量,还要考虑到学位点的级别(硕士或博士),同时也要考虑到它的期刊论文产出的数量。如果把学位授权点的获得看做是质的突破,那么期刊论文的产出数量就是量的积累。要克服那种将学科建设等同于学位授权点获得的错误观念,因为要发展与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没有一定数量的期刊论文和学术著作的产出是不行的。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的带头学科是文化科学教育体育学科门类,这是把河南建成文化大省的基础。要实现把河南建成文化大省、经济大省的战略目标,就应当重视文化科学教育体育学科门类的研究,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文化科学教育体育学科作为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现阶段的带头学科,它将带动河南省整个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向前发展,这与中原地区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有关。随着文化科学教育体育事业的发展,河南不仅会成为文化大省,而且也会成为科学大省、教育大省和体育大省。一旦实现了这个目标,河南一定会成为经济大省。要加大对经济理论研究的投入,尤其要加大对应用经济理论的研究,这是尽快把河南建成经济大省的有效途径。
经济作为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现阶段的一个带头学科,直接影响着河南省的经济发展。河南是一个人口大省,也是一个资源消耗大省。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和中原城市群的建立,河南将聚集更多的劳动力。在河南的经济发展中,必然会消耗更多的资源。因此,在对经济学科的关注中,更要关注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的发展,把今后河南经济发展的突破口锁定在生态经济、循环经济领域上。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指数是10.94,它表明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在全国居第11位。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指数是18.32,它表明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在全国居第18位。这些现象表明,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落后于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能力。要提高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的自主创新能力,必须提高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自主创新水平。河南省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队伍遍布全省各地,有很大的活动空间,有众多的研究资源,有庞大的研究队伍。加大对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投资力度,加强对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人员的人文关怀,是提高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要关注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指数在全国的位次低于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指数在全国的位次的现象。这种现象表明,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能力和全国相比是较为落后的,而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队伍是繁荣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的主力军。因此,要提高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指数在全国的位次,必须从提高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指数在全国的位次入手。这是一个显示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应引起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注意。
2000年,中国的研究与试验发展(R&D)强度(R&D/GDP)终于达到了1%,这表明中国科技的发展已经进入高速增长时期,这不仅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也为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繁荣河南省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必须不断提高它的自主创新能力,而了解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的现状,是提高其创新能力的基础。
[责任编辑 焦薇缜]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