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论说文是一种“议论”和“劝说”的文体,它自上古殷商时期产生发展而来,与其时代思想、社会发展,文学辞采密切相关并且伴随着言论权的发展,是一种比较成熟的论辩文。
关键词:论说文;发展;渊源
中图分类号:D9 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2-0000-01
中国古代论说文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又有人称其为论辩文或议论文,是属于散
文范畴的,为“古代散文中之大宗” ①。
一、论说文之“论”与“说”
论说作为一种文体,由于其内涵的广泛性,历代学者对它的界定各不相同。也有称其为论辩文、议论文,因此其内容包含丰富的形式。
“论说文”之“论”和“说”意义相近,但也有一些学者将其分开来讲。刘勰《文心雕龙》便将 “论”与“说”分开来讲,《文心雕龙·论说》将议论文体皆称之为论说文,认为“论”着重在发挥理论,“论者,伦也”,伦,有条理有秩序;“论也者,弥纶群言,而精研一理者也。”论,综合概括各种有关的言论见解,精深的研讨某一道理。“说者,悦也。兑为口舌,故言咨悦怿”,着重用言辞劝说对方,“更要讲究技巧”②。宋代学者真德秀在《文章正宗》中认为“凡秉笔而书,缔思而作者”都可以看做是议论文。
古代学者根据其内容、用途、写法等的不同,将其分为若干种,如刘勰将“论”分为“四品”以及“八名”。《文选》分论为设论、史论和论。徐师曾《文体明辨》则将论列为“八品”。
二、论说文之源头
刘勰认为“论”体的渊源是先秦诸子的学术文章。认为各种论文称为“论”是由《论语》开头的,故有“盖群论立名,始于兹也”。并将“说”的渊源则追溯到上古三代大臣向君王进谏之论说辞,如姜太公说文王、子贡劝齐等好的说辞。他将“战国游说的雄辩之辞都纳入‘说’体”。姚鼐将论辩文源头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学说。就论辩文而言,古代论辩文其萌芽可以追溯到《尚书》。
三、论说文产生
古代论说文的产生是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产生的,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它的产生与时代的思想,背景密切相关。
首先,殷商时期,人民受神鬼巫术迷信的思想束缚,“没有话语权”,武王伐纣战争中,周以之弱小打败了商,在战争中看到了人民强大的力量。于是为了了解民情,周统治者将民众的语言作为政治得失的一面镜子。此时的言语受到重视,这是论说文产生的社会基础。
此外,先秦时期,群雄争霸,政治斗争激烈,此时,人们还将论说文作为其斗争的工具。如秦吕不韦组织门客编《吕氏春秋》,包含有多家学术思想,不仅是为了显示文学力量的深厚,更希望在延揽人才方面超出别国,也是政治斗争的需要。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相对普及和教育权利的下移,师生关于如何学习的对话便被记录下来成为对话体,这是先秦论说文常见的一种模式。先秦诸子在解释文献,解说经文的同时也依照自己的学术思想进行理解、传授,如《韩非子解老》并非对《老子》逐句的解释,而是发展了老聃的思想。这种问答和辩驳的形式为论说文以后的发展起了很大影响。
四、论说文的发展
“论说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论辩文”③,论辩文的出现可追溯到《尚书》,是殷商时期朝廷文献的汇编,涉及许多历史和政治问题。《尚书·无逸》是史官整理的周公告诫周成王的谈论记录。本文仍属记叙文,但文中内容却是政论。还不是完整的政论文,其中论述的方法已开启了论辩文“据题抒论”的先声。
春秋战国时期,论辩文有了长足进步,出现了繁荣发展的局面。此时诸侯争霸,各个阶层的代表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思想。从体制上看,出现了语录体、对话体和驳论体;从著述上看,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形势,是古代议论文第一个繁荣发展的高潮。《论语》通篇为语录,并没有充分展开论证,只能看作是辩论文的早期初级形式。
对话体论辩文,代表是《孟子》,通过人物对话来表达人物的思想和学术主张。以记言为主,但增加了论辩的内容,有了论证和论据,是记叙和议论相结合。它还没有达到论说体的水平,只能看作是语录体到论说体中间的过渡形式。其中以一个中心为议题的某些段落,已具论文的雏形,如“天时不如地利”章。《孟子》中长篇大论的文章对后世论说文具有很大的影响。
先秦诸子散文,体现了一个由简到繁的过程,也反映了中国古代论说文由坯胎到成熟的过程。其运用论证手法,行文潇洒,表达各自的思想、学术观,为后世散文带来直接影响,论说文有了极大的发展。
及至两汉,各种形式的论说文全面发展。如政论文、经济论文、史论等,其中政论文尤为突出。西汉初,汉王朝还没有稳定的政治经济基础,而经历了楚汉相争的战乱,鉴于秦王朝暴政而亡的教训,汉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政策。所以西汉初文士思想开放,其文放言驰骋。如贾谊的政论文《过秦论》,行文酣畅,锋锐不可犯,被认为是现存最早的以“论”名篇的单篇文章,《昭明文选》将其作为“论”的首篇,确定了它在论说文中的地位。东汉以后,论文风格开始有了变化,凡以“论”名篇的作品,大都根据一个论点,做同样的推理论证。以“说”命名的篇章论著,一般乃是表达说明或申说事理的意思。
魏晋时代,文学进入了自觉时期。这一时期文学开始了思想上的解放,文辞上的讲究,摆脱了儒学的束缚,开始探讨自身的规律。文风崇尚自然形成,文学气息益浓。论说文气势颇多。如曹丕的《论周成汉昭》,曹植的《成王汉昭论》,主题相同,前文站在君王的立场着笔,认为周成王“体上圣之休气,禀贤妣之胎海,周召为保傅,吕尚为太师”,而汉昭王则不可与之相比,而后文则从臣子的角度立言,认为“周公以天下初定,武王既终,而成王尚幼……疑者非徒召公也。”。陆机《文赋》最早对“说”体进行了文体论述“论精微而朗畅…说炜晔而谲诳”,李善注曰:“说以感动为先,故炜晔谲诳”,这是对“说”的最早解释。
汉至唐宋,“论”体文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在唐宋时,统治者将论体作为科举考试的科目,进一步确立了论体文的地位。
唐宋以来,在有着“文起八代之衰”之称的韩愈的提倡下,许多文人在文体和文学语言方面展开了一场革新运动,称为“唐宋古文运动”。政论上,多安邦定国之策,如柳宗元的《封建论》,指出“封建在于继世而理,继世而理未必皆贤,乱端则由此始”。史论方面,多惩前毖后之意,如苏洵的《六国论》,借六国赂秦而亡讽北宋朝廷的软弱。还有韩愈的著作《师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等。这些作家们强烈的现实主义感在中国散文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他们将古代论说文的创作推上了成熟的高峰。
元明清的论说文,基本上追随汉魏唐宋,例如章太炎《勤政论》,论述秦代政治,肯定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还有方孝孺的《深虑论》,借史阐明治理天下德重于智。这个时期民族意识比较强烈,政治论说文多以此为主,论说文体细目更多,抒发对时事的见解。
清代末年国家政局不稳,民族面临生死攸关的处境,改良、救国成为时代的主题,这时的论说文成就最为代表性的是改良派。如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充满爱国主义激情。这些为之后的资产阶级革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完成了古代论说文的历史使命。
总之,无论政治论说文,经济论说文还是事理论说文,从文学或社会意义上看,都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其发展过程也是随着社会形势,社会功用而行,在中华大地上谱写出一首首论说之曲。
参考文献:
[1] 《中国古代文体概论》,褚斌杰,北京大学出版社
[2] 《文心雕龙今译》周振甫,中华书局
[3] 《中国古代常用文体规范读本》刘孝严,王湘,吉林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