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经济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高职高专“经济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022-10-21 08:45:04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通过分析“经济数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学生的实际提出“经济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些思想,使“经济数学”课程教学适合培养高质量人才的要求,并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关键词:经济数学;课程改革;教学方式;数学实验;数学建模

作者简介:吴发汉(1963-),男,湖北武汉人,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讲师。(湖北 武汉 430079)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09-0184-0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开始起步是从2000年左右开始的,到目前仅有十来年的时间,相对于普通的高等院校,高职院校的历史很短暂,很多课程的设置以及教材教法尚处于探索阶段,“经济数学”这门课程也是如此。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高等数学不仅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中有所应用,而且在经济管理方面所起的作用愈显重要。然而,经济管理类各专业所开设的“经济数学”到底应该怎样设置?在教材教学法方面如何才能适应新的形势需要?这些都是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经常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学数学?它有什么作用?因为传统的数学教学是重理论、重计算而轻数学思想和数学文化的教育,而且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方面重视不够,这使得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提不起兴趣,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学思想,这使得我们必须对目前的数学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和变革。

一、高职高专“经济数学”课程教学的现状

首先,学习“经济数学”课程的学生大多为文科生,他们原先的数学基础相对理科生较差,对数学缺乏兴趣,学习起来很被动,有些学生甚至完全不愿学习,极少数学生有放弃认真学习的想法,寄希望于在考试方面投机取巧,蒙混过关,还有部分学生以考试及格为学习目的,一旦考试过关就万事大吉,就再也不去碰课本,甚至把书一扔。其次,“经济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在很多高职院校不被重视,他们认为这门课程可有可无,而且授课课时一再减少,从以前的一年制变成半年制。这些情况对本课程的教学极为不利。在我国,高职高专院校普遍将高等数学课作为基础教育课,并且将高等数学分为理工类高等数学和经管类的“经济数学”。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形成时间较短,教材上仍处于完善阶段。目前我们所用的教材大多数是理工科《高等数学》教材的精简,这对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来说缺乏实用性、趣味性,显得枯燥难懂。这种教学模式只会使学生感觉数学抽象,若按照传统的方式教学,教师就很难做到因材施教,无法使学生了解“经济数学”课程在各专业中的应用。

二、高职高专“经济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1.对教学内容的改革

传统的“经济数学”教学内容分为“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在其中只有少量的经济应用实例,而且没有和数学理论知识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完全没有体现“经济数学”的特色。既然是经济数学那就必须多与经济应用挂钩,当然也应该兼顾数学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具体来说就是教学内容应以经济应用为主,适当降低理论难度。特别是概念的引入应结合经济学实例。比如,通过讲经济学中的变化率问题引出导数的概念、通过讲物质调配问题引出矩阵的概念等。对于大多数的数学定义、定理、性质、公式等只要求学生能够理解,而不要求学生能够精确地表达和严格地证明,即在理论上适当降低要求,重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经济学应用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数学枯燥无味,而且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对教学方法的改革

学习“经济数学”到底有何作用,笔者认为原因有三个方面:首先,数学是为专业服务的一门工具课,其二,数学是为将来进行深造如专升本及攻读硕士学位等打基础,其三,数学能提高自身的修养,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即通过学习数学可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虽然数学如此重要,但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普遍存在“厌学”情绪,除了学生自身基础知识薄弱之外,另一个原因就是教师的教学方式或方法亟待改进。我们的教师大多习惯于“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这样学生听讲很累,教师讲课其实也很累。课堂上教师在教授内容时应有所舍取,重点讲思考问题的方法,讲数学知识在经济活动中的应用,不必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和严谨性。还可采用边讲边练、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只要能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就是一堂好课。教师还要了解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课堂教学应该是开放式的,学生可以上台来讲课或讲存在的疑问,教师要对讲得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也可以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重要参考。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通过学生的讲解来进行指导。也就是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需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和辅助并及时解答学生的疑惑。

由于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所以“经济数学”课堂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职业情境,以此强化数学教学。可以从生活中常见的经济现象入手,引出数学定义、定理、公式等,加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每章的开头可以用当前的经济热点问题为“引子”引出数学概念和数学问题。比如由企业追求指导利润或最小成本问题引出函数极值和最值的概念、由摸奖问题引出概率的概念等。另外,教师在讲数学公式、定理时也可以讲授数学的历史和数学文化。比如在讲微积分基本定理时讲牛顿和莱布尼兹的故事、在讲微分方程时引入马尔萨斯的人口模型、在讲线性代数时举例说明在运筹学中的运用等。

日本教育家米山国藏曾说:“我从事多年的数学教育,发现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离校不到一两年,便很快忘记了。然而无论从事什么工作,唯有深深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数学思维方法、探究方法却也随时的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生。” 因此,教师在讲授“经济数学”课程时,不要采取把数学知识面面俱到讲解的教学模式而应着重于思维方法的探索,在如何提高学生的自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下功夫,那么学生的自信心以及将来适应社会的能力必有很大提高。

3.积极运用新技术并推广数学建模活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传统的教学手段虽然没有过时,但是总觉得过于单一和乏味。其实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行业,作为一个数学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责无旁贷地主动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另一方面也要将其应用和推广到“经济数学”教学中来,比如可以开设数学实验课,用Matlab、Mathematica和Lingo等常见的数学软件计算和解决数学问题,还可以用电脑画图,让学生有直接的感受,来欣赏数学的曲线美、对称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也可以利用多媒体作为重要的辅助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可以利用制作的课件应用到课堂中来。积极开展数学建模活动。数学实验是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处理数学问题的一把钥匙,而数学建模是连接数学和现实世界的桥梁。随着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教育的普及,“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课程已经在国内外高校广泛开设,由于其在大学数学教育及人才培养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这类课程越来越受到高等学校师生的重视,其受益面正在逐渐扩大。实践表明,通过“数学实验”和“数学建模”课程的学习,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帮助他们掌握新软件的使用方法,既动脑又动手实践,这种教学方式产生的效果肯定比单纯用黑板粉笔教学产生的效果要好得多。

三、认真实施并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

随着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人类已迈向信息化、市场化、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劳动者的要求不再是以前的“工具人”,而是具有创造精神的复合型人才。进入到21世纪,中国的高等教育已从过去的“精英型教育”迈入到“大众化”教育时代,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这样一来,进入高等学校的学生越来越多,入学学生的成绩较以前可能会有所下降,学生的质量相比较而言相对较差。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面临的问题也更加艰巨,要想培养出高质量、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就要改革“经济数学”的教学方式,即围绕怎么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而设计教学方式和方法。多年来,老师们一直在探索“经济数学”的教学改革问题,但在实际中却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其一是传统的习惯根深蒂固,教师教学生学的“填鸭式”教法依然是“经济数学”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讲的学生就会,教师不讲的学生就不会,而教师在教学中喜欢把问题讲透、讲彻底,因为没有余味,学生就不会也不善于开动脑筋思考问题,这实际上就是教法的问题。其二,教师在讲经济数学知识的同时没有很好地和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而是单纯的讲授数学中的定义、定理、公式、方法等。学生听起来枯燥无味,也就觉得经济数学学好了也没有多大的作用。以上两点就是我们在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亟待改革,否则,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就会成为一句空话。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认真实施教学改革,并落在实处且持之以恒,将来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树禾.数学思想史[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

[2]林夏水.数学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王宪昌,刘鹏飞,耿鑫彪.数学文化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4]李大潜.数学科学与数学教育刍议[J].中国大学教育,2004,(4).

(责任编辑:李海静)


推荐访问:教学改革 高职高专 探索 课程 数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