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定的智慧读后感 淡定的智慧读后感淡定是1种从容。从容的人有所争有所不争,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们生活的现实社会日新月异,变化无穷,我们面临的竞争也愈来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淡定的智慧读后感 ,供大家参考。
淡定的智慧读后感
淡定是1种从容。从容的人有所争有所不争,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们生活的现实社会日新月异,变化无穷,我们面临的竞争也愈来愈剧烈,但我们切不可忘记也不要忽视“礼让”。利益的冲突时生活中产生矛盾的本源。当我们和他人产生利益冲突的时候,应当多为对方想想,相互之间都退1步,那些可能产生的冲突就会想云消雾散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工作、更好的锻炼自己、提高自己。公正永久是相对的,理想与现实永久存在差距,用从容去面对就不会有所抱怨,方能感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意境。
遭受贬谪的苏东坡面对人生的挫折,平和地吟出:“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1蓑烟雨任平生。”重视挫折、淡化苦痛的豁达情怀成了苏东坡在逆境中奋进的精神支柱,正是有了这样的支柱,才让苏东坡找到了更多的酷爱生命的理由。保持1颗豁达的心去对待工作,我们才能做到遇事冷静思考,对待同事真诚和善,我们全部监控中心就可以做到团结1致,互帮互助,共同进步。有1副对联:“荣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这是1种心情的平和,1种对生活的淡定豁达。
的秋季,院子成了菊花园,香味1直传到了山下的村庄里,村庄里的人开口向老禅师要菊花,没几天,院子里的菊花就被老禅师送得1干2净,弟子看到满院的凄凉,忍不住说:“真惋惜,这里本应当是满院的花朵与花香的。”老禅师对弟子笑着说:“你想一想,这岂不更好吗?3总之,我们需要淡定的心态去面对问题,热忱地对待工作,珍惜自己的岗位,酷爱自己的家人,友爱自己的同事,只有这样才能在生活上、工作中泰然自若、荣辱不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我们在人生路上跌跌撞撞地行走,生活中找寻着各种需求,基本生活需求、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从未想过我们首先需要的是放下心灵的重任,看淡1切。
幸福,不是金山银山,不是大鱼大肉,不是前呼后拥。幸福是每个微小的生活欲望达成。当你想吃的时候有的吃,想被爱的时候有人来爱你。幸福其实就在你的身旁,你的家人身体健康,你的孩子成绩良好,今天衣食无忧,晚上能够平安回到家中,这就是幸福。有时幸福只是1种感觉,只要用心感觉,它时刻缭绕在我们身旁。由于孤独,所以阔别了喧嚣,以致心灵得到安宁;由于孤单,所以守着内心的恬淡,在这里孤独孤单化为1片淡定与从容,而这淡定与从容正是幸福。
现今社会纷杂又现实,在这个物欲横流、充满诱惑、浮躁复杂的社会中,我们常常会太在乎他人的想法,我们常常抱怨时运不济,觉得自己不能脱颖而出,当我们面临选择的时候,内心常常充斥着贪婪的愿望。世上没有10全10美的事物,人生不如意10之89,正可谓“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生命中最重要的是自己怎样看,而不是他人的想法,人活着,不是活给他人看的,太在意他人的看法只能扰乱自己的方寸,从而迷失了人生方向。风吹雨过,烟消雾散,天地间本来是如此澄明,放下包袱,做自己想做的事、想做的人,安然面对自己的不完善,追随内心,做回自己,让心灵自在飞翔,快乐、自在、轻松的生活。我们常常疏忽了本性中的那种阴柔的气力——淡定。如果我们能悟到淡泊宁静的真理,就不会再被生活所逼迫,不会再因人事而精疲力竭。宁静的心态让我们淡泊名利;满足的心态让我们满足快乐;平和的心态让我们处变不惊。淡定是1种智慧;是1种生活的态度;是1种对生活对人生静静寻求的`从容。简单的生活,用淡定品评人生的真理,用淡定享受生活的乐趣,对名利得之不喜,失之不
忧,具有1颗平静如水的心,具有淡定的生活的态度,守住1颗淡定而宁静的心,这不失为人生的1种幸福。
在我们的1生中,会遇到无数的人,有和你长相厮守的恋人,有和你擦肩而过的路人,有和你唯一1面之缘的朋友。不管你遇到甚么人,友善或是不友善的,都是1种缘分。今天遇上了,今生可能不再会遇到;今生遇见了,来世也不1定遇到。佛法所说的4大皆空,只是告知人们1个道理,要学会放下,用淡定、平和的心态看待周围的1切。不软禁于过去,不迷失于未来,你具有最真实的财富,就是当下。守住属于自己的1份平淡的生活,你就是1个幸福的人。从从容容1杯酒,平平淡淡1杯茶。时间不经意地溜走,1天24小时,你有多少留给自己,停下来品味孤单,享受淡定?1盏灯,1片昏黄,1本书,1杯茶,守住那1份淡定,品读属于自己的孤单。保持淡定,才能欣赏到最美丽的风景;保持淡定,人生从此不再孤单。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空中云卷云舒。平淡对待得失,冷眼看尽繁华;畅达时不张狂,挫折时不低沉。这样的淡,淡在荣辱以外,淡在名利以外,淡在诱惑以外。这样的淡,能够让我们在物欲横流的滚滚红尘中,击破纷扰,洞察世事,谢绝繁华。
读后感《淡定的人生不孤单》1直很喜欢1种淡定的人生,也1直很喜欢这样1幅对联: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
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这是明人陈继儒《小窗幽记》中的对联,意思是说:为人做事能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才能不惊;视职位去留如云卷云舒般变幻,才能不那末在乎。
1幅对联,寥寥数语,却深入道出了人生对事对物、对名对利应有的态度: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这样才可能心情平和、淡泊自然。“看庭前”3字大有躲进小楼成1统之意,花开花落也本是极为自然的事情,何以要管他春夏与秋冬呢;而“望天空”3字则又显示了1种远大眼光,不与他人1般见识的博大情怀;末1句云卷云舒更有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崇高境地。这不但与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异曲同工之妙,更神似魏晋人物的旷达风流。
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10分困难。我辈俱是凡夫俗子,红尘的多姿、世界的多彩令大家怦然心动,名利皆你我所欲,又怎能不忧不惧、不喜不悲呢?否则也不会有那末的人穷尽1生追名逐利,更不会有那末多的人失意落魄、意气消沉了。
宠辱不惊的人在面对生活的快意和失意之时都会有1种澹然的心态。会晓得如何对待与处理问题。首先,他会明确自己的生存价值,能够以这样的格言来勉励自己:“由来功名输勋烈,心中忘我天地宽。”1若心中无过量的私欲,又怎会患得患失不已呢?其次,他会认清自己所走的路,不过分在乎得失,不过分看重成败,不过分在意他人对他的看法。他会深信:只要自己努力过,只要自己曾奋斗过,做了自己喜欢做的事,还有甚么在心里放不下的呢?
陶渊明式的魏晋人物之所以有如此豁达风流,就在于淡泊名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能够用宁静平和的心情写出那些洒脱飘逸的诗篇。而在我的印象中能将这1精神发挥到极致的则是唐代的武则天,她在死后立
了1块无字碑,上面1字不着。千秋功过,都留与后人评说,真是极尽风流。这也能够说是另外一种豁达,去留无意的大度。
于丹的《论语》心得,其核心是宣扬1种人生态度,认为人的1生只不过是从岁月长河中借来的1段光阴,所以应当珍惜,应当想办法快乐,做到大欢乐。凡是遭受到伤害,遭到不公正的待遇,要尽快忘掉,让其过得去,你如果为此烦恼、忧愁和愤怒,你就会加倍地遭到伤害,就是对自己不仁,对他人不恕,仁者无忧嘛。
所以能不想就不要想,能过得去就过得去。而面对自己不如意的社会地位与生活环境,向颜回学习,1箪食,1瓢饮,居陋巷,回也不改其志!想一想我们现在的处境总比颜回的好吧。他尚且能过上淡定从容的人生,不改内心坚定的信心,我们又何必争来争去呢?
诚然,为了生存,人必须得面对这1切不愿意遭受到的卑劣命运,除英勇地接受命运,还要努力改变现状,争取让生活走向美好的道路。但在这个进程中,人会很痛苦,会有1个承当或奋斗的进程,在这个进程中,很重要的1点就是要有1颗平常心,看淡得失,否则,人就会永久在痛苦中打转,找不到摆脱的光明之路。
看淡人生,不是消极躲避,也不是要你落发为僧,它只是让你的内心具有1点儿宁静,在名利上少点愿望,阔别那些你能力达不到的诱惑。
俗语说“不为物累,方可高风亮节”、“功名富贵乃身外之物,如过眼云烟”、“朝中官大做不尽,世上钱多赚不了”……你只不过是1个脑袋1具躯体,纵使房屋千万间,可睡觉仅需要1米宽就够了;纵使良田万亩,吃的也不过是1天3顿饭。只要不贪心,只要有自知之明,只要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件事情,就1定可以不惊不惧,不忧不恼。
《唐书·卢承庆传》记载了这样1个故事:1次,1个运粮的官员,由于产生粮船沉没的事故而遭到处罚,卢承庆先是在考功时给这位官员评定为“中下”。那位官员得知后,既没有提出意见,也没有任何疑惧的表情。后卢承庆又决定改评为“中中”,那个官员仍然没有发表意见,既不说1句虚伪的感谢话,也没有感动的神色。卢承庆见他这样非常赞美,脱口称赞:“好,宠辱不惊,难得!难得!”立即又把他的功绩改成“中上”。
后,女孩良知发现,告知家人那个小孩的父亲是另外一位青
面对这样的人生羞辱,大师却视若纤尘,这类淡定的人生工夫谁人能修得到?其实荣辱更多的时候是心灵对外界评论自己的感应,1个品德高尚的人既可以轻轻放下,也能够重重地托起!
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赵朴初同志在遗作中写道:“生亦怅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我兮何有,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牵挂。”这句话充分体现了1种宠辱不惊、1切顺其自然,不强求,也不遗憾的崇高的精神境地,也向众人昭示了赵老恬然淡泊的人生态度。
人生1世,贫与富、贵与贱、荣与辱、得与失在所难免,重要的是我们应当学会摆脱愿望的缠缚,学会阔别诱惑,学会在生活中寻觅1个平衡的坐标,让自己不因得意而张扬,也让自己不因失意而沉溺,在面对生命的大喜大悲或生死无常的时候,能以1种澹然的心态来对待1切,而那些人生中的名缰利锁和悲欢离合也自会纷纭落地成尘。正所谓是真英雄自洒脱,真名士自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