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读后感3000字左右高中11篇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3000字左右高中篇1
"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回首前尘,我意识到在过去二十六年里,自己始终在窥视着那荒芜的小径。"
《追风筝的人》这本书已经读过三遍了,每一遍都会被深深的感动。我始终在追寻,到底触动我的是什么?那柔软细腻的笔触,那毫无矫揉造作的描写,那关于童年的跳动,那罪恶的定格,那救赎的可贵……
"为你,千千万万遍"
故事发生在阿富汗的塔布尔,就像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这里有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和最丑恶的东西,友谊、忠诚、信任,背叛、歧视、自私……
童年,是孩子们的天堂。阿米尔和哈桑,在一个富裕家庭长大的两个亲密无间的主仆,一起爬树、一起搞恶作剧、一起看电影、一起放风筝,一起在树上刻下"阿米尔和哈桑,喀布尔的苏丹"我喜欢所有的这一切的描写,那么亲切、自然、童趣,那微妙的幸福悄悄的在心中蔓延着,蔓延着……
阿米尔和哈桑无论如何,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朋友,因为历史不会轻易改变,宗教也是。最终,我是普什图人,他是哈扎拉人,我是逊尼派,他是什叶派,这些没有什么能改变得了。这些不能改变的历史,给了阿米尔背叛的勇气和借口,并最终背负着这个罪恶。在那场追风筝的比赛中,那条小巷之中,在那打开父亲心门钥匙的蓝风筝与对友情的背叛中,我们再也看不到阿米尔眼中的澄清与欢愉。
对阿米尔来说,美国是个埋葬往事的地方。但往事终究会自行爬上来,你会发现,原来它从未离开过你。
一条救赎之路,一条"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3000字左右高中篇2
当很多人都在推荐这本书时候我就很好奇这本书写的是什么,为什么那么多人推荐。追风筝的人,代表着什么意思呢?带着疑问我翻开了这本书。
追风筝的人,我终于明白了追风筝的人是什么意思了。虽然译后记里写到:对阿米尔来说,风筝隐喻他人格中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成为他自我期许的阿米尔。但我更愿意简单的认为,追风筝的人指的就是哈桑,那个陪他一起成长一起放风筝,每次为他追到风筝,在他夺冠那次不惜受辱都要保护那个蓝风筝的哈桑,那个被他背叛的哈桑。风筝,是他童年最美好的回忆,也是最痛的回忆。
索拉博自杀的那一段,我的眼泪止不住的流。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这么小的小孩子要承受这么多的痛苦,为什么!仅仅只是因为他是哈扎拉人?所以他的父母就要被当众击杀,所以他就要被凌辱,所以他就要被像个玩偶一样在音乐响起的时候必须跳着那滑稽的舞蹈。最近去了一趟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日本人对中国人的屠杀让我想起来塔利班对哈扎拉人的屠杀。以前都说爱国,民族振兴,并没有什么太强烈的感觉,感觉那离自己很远,但这一次民族强大的信念第一次那么沉重的击打着我的心灵。对民族信念的麻木终有一天会让南京大屠杀重演,或者出现像塔利班对哈扎拉人的屠杀。我们不管在哪,不管变成一个多么优秀或多么糟糕的人,我们都代表着我们血液里流淌的民族。如果这个民族代表着懦弱,无能,我们每个人都是逃脱不了这种声音。所以所有的华人,无论在哪里,都会为这个民族的强大努力着,因为他们也是这个民族的一部分,他们也许不是中国籍,但也改变不了他们是中国人的事实。
全书都写的很压抑,很沉重,唯独与索拉雅的爱情是那么的让人赞许。美妙的一见终情,结婚前的坦诚与包容,婚后无子也坚守的婚姻,已经完全不是阿富汗人的作风,也自由了,也幸福了。虽然有些人说作者在后面有着浓浓的情绪,但面对自由和平的美国和枪弹尸体的阿富汗,我想,作者并不是在拜美,只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希望阿富汗的天空能再飘着那么多自由的风筝,让他重新回到那个记忆中的故乡。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3000字左右高中篇3
到春暖花开时节,公园广场就成了放飞风筝的乐园,抬头看天空,栩栩如生的风筝在天空争奇斗艳不停地飞舞着,环绕四周,人们在阳光下尽情欢笑,有大人有孩子,有三五成群的好朋友,他们似乎分工很明确,地面上有放风筝的人,有追风筝的人,也有捡风筝的人。突然想起《追风筝的人》这本书,脑海里浮现那句话:为你,千千万万遍。
《追风筝的人》这本小说通过主人公阿米尔和仆人哈桑的友谊贯穿全文,在一场风筝比赛之后,发生了一件极其悲惨的事,阿米尔为自己的懦弱深感痛苦,逼走了儿时的玩伴哈桑,成年后的阿米尔无法原谅当年对哈桑的背叛,进行了一场赎罪。
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感触比较深的有以下几点
1.真正的救赎,是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是可以被埋葬的。然而我终于明白这句话是错误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的。这本书故事结尾部分,可以说是又暖又感动,阿米尔接纳了不完美的自己并且为童年时犯的错进行了赎罪,阿米尔带着索拉博放风筝,他追着风筝,在一群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为你,千千万万遍,他把哈桑对他的爱传递到了索拉博身上。
追风筝的人,追的不仅是风筝,更是美好的人性和自在的心灵。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内心的缺口,过着不完美的缺口生活。但当我们聚集在一起的时候,确找到一种不完美中的完美,愿我们都能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努力生活。
2.有一种友情,无关于任何,只是为你,千千万万遍
鲁迅先生曾说:“友谊是两颗心真诚相待,而不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敲打。”
而哈桑,一直用自己的方式践行着“友谊”的内涵。
书中记忆很深刻的一句话。阿米尔问哈桑:“如果我让你吃泥巴,你会吃吗?”
他回答:“如果你要求,我会的。不过我怀疑,你是否会让我这么做。你会吗?阿米尔少爷?
对于哈桑来说,他把阿米尔当作自己的好朋友,有困难会第一时间站住来,挺身而出,鼓励无条件支持阿米尔。甚至会愿意付出生命代价,对于阿米尔来说,哈桑对他来说只是一个仆人,一个儿时的玩伴。
朋友就是这样,他们需求你的东西总是很少很少,而给你内心填补的东西往往是任何人都难以替代的。
友情,世间最宝贵的财富。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3000字左右高中篇4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无论它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勇敢地追,让我们一起追寻那人格的风筝。
12岁的阿米尔是一位阿富汗的富家少爷。他本与仆人哈桑手足同情,但在一次风筝比赛后,发生了一件让阿米尔无比痛苦,无比自责的事。因为那件事,他逼走了哈桑,不久后自己也随父亲去了美国。成年后的阿米尔因无法原谅自己对哈桑的背叛而再次踏上故土,却发现了一个惊天谎言。他一点点探索着,看着战争中阿富汗的惨状,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已经故去的哈桑的儿子,拉回了那只他丢弃了的人格的风筝。
说实话,我并不喜欢这样带“悲”的作品,但在长长的叹息之后,我却感受到了无比的震撼,那只飘荡着的风筝线也悠悠晃晃地系在我的心上。在书中,阿米尔追寻着的似乎是他与哈桑的友谊,是他不再内疚的,变得勇敢起来的心。
原本的阿米尔是懦弱的,无法保护也无法面对自己的伙伴,好在追寻中他还是找回了失去了的心。可是,在生活中,每一次伤害都可以弥补吗?不是的,有的风筝将再也寻不回来。不得不说阿米尔是幸运的,而我也曾有过类似的幸运的遭遇:那件事发生在2009年的暑假,我刚刚学会站立的小表弟来我家玩。一次没人时,我的脚不小心扫到了他,还站得不是很稳的他一下子坐在了地上,哇哇大哭。面对妈妈的责问,我违心地说:“是他自己摔的……”还好,我最后还是说出了真相,拉回了那只差点飘离的“风筝”。
细细想来,我似乎比阿米尔更幸运,因为他与哈桑是再也回不去了的,他的“风筝”已是残缺。而在这“风筝”的背后,附着的是人性,是诚实、勇敢、善良的品质,是我们人格的一部分。只有不失去我们的“风筝”,才能算一个真正的“人”。
像原本少年时的阿米尔,他那懦弱的表现使他的“风筝”丢失,在日后的几十年中他都是在后悔与自责中度过,这也是惩罚。直到他重踏故土后,他那不顾一切的救赎才让正义回归,但“风筝”还是残了,这也意味着他在今后的日子里还得一刻不停地追寻,追寻那只对他来说无比重要的“风筝”
阿米尔的“风筝”丢了,又被追回。而你的呢?你可曾丢失了你那只带有你人格的“风筝”?在那飘荡的风筝上也有着一份对人命运的掌控。不论因什么,也不论为什么,让我们一起去追寻吧!一起找回我们的那只“风筝”,并将它好好保存,永远不再丢失。你愿意么?
让我们一起追寻那只人格的风筝。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3000字左右高中篇5
天空中升飞的精美风筝,看似十分平凡,实则包含着中华几千年来的文化底蕴和传统艺术。
《风筝》是一本中国国粹艺术读本。里面详细介绍了风筝的来源艺术、制作方式、放飞原理、风筝派别和名家趣事。
风筝的来源。放风筝作为一种重要的民俗活动,来源于中国。但说到它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是木鸢说,二是纸鸢说。风筝从南朝到北朝,经历了从军事通用工具,演变成一种群众性的娱乐玩具。原来小小的风筝在古代,竟还有军事通讯的作用。
风筝的制作。讲述了风筝的工具材料、绑扎、裱糊和彩绘等制作步骤。不要以为制作风筝很简单,要想制作出精美的风筝,还得花不少心思呢。首先是制作风筝的工具材料,这可马虎不得。从竹材、线绳、纸、绢再到颜料,都要挑选最适合做风筝的,否则就会影响风筝的飞升。而绑扎、裱糊和彩绘这几道工序,若非心灵手巧的人都不能胜任。因为每一个步骤都极其讲究技巧,系带的手法、位置、绕线、裱糊的松紧、对称,彩绘的打底、描线、染色和修饰等,每一道工序都不简单。
风筝的放飞。讲述风筝升飞的原理——力学原理,放飞条件和放飞方法。风筝放飞的原理说明了我国古代人民已经学会使用力学原理,而飞机也是由风筝升飞的原理制作出来的。
风筝的派别。令我惊讶的是风筝竟然也分派别,而且各派有各派的长处与独特之处,还涌现出制作风筝的名家。
读完这本书后,加深了我对风筝的认识和理解。原来风筝并不只是用于娱乐,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人们的智慧结晶和艺术精华。风筝是我国的国粹,比如它的制作过程之复杂、之周密、之技术性都体现出风筝得来之不易。
跨进21世纪的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留下来的国家,呈现出了生机焕然的景象。
然而,古老的中国,现在却面临着文化流失,传统工艺后继无人、遗产遗迹遭受破坏等现象。作为青少年,我们要勇于担当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珍爱、传承中国的国粹艺术,为保护中国的精神财富而努力。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3000字左右高中篇6
天上的风筝安静地飘着,地上的人驻足仰望看着那飘渺、彷徨却又自由的风筝。《追风筝的人》,一本融入了快乐与悲伤,深情与绝望的小说。很美丽的开始,跌宕起伏的经历,一个充满希望的结局。故事很完美,一场残忍而美丽的人性救赎。
阿米尔是阿富汗的一位富家少爷,哈桑是他的仆人和童年伙伴,两人从小形影不离,手足情深。在追风筝的比赛上,他们获得了冠军,哈桑去追回落下的风筝,却遭到欺负。目睹了一切的阿米尔因懦弱恐惧没有挺身而出,这成为了他童年一份痛彻心扉的罪恶,这也最终逼走了哈桑。因为战争阿米尔和父亲逃亡美国。阿米尔成年后决定要赎罪,再次回到了家乡,命途多舛。他还发现了惊人秘密:哈桑是他的亲兄弟。最终得知哈桑去世,阿米尔决定抚养哈桑的儿子,完成了一个男人的赎罪与成长。
童年是甜的,有很多美好的回忆,一起玩弹弓,摘柿子...童年是难以忘却的萦绕于心的。可是阿米尔的懦弱彻彻底底地撕裂了这一切美好的生活。他的懦弱锁上了哈桑的心窗,虽然悲伤难过但哈桑始终还是惦记着阿米尔,可是阿米尔却无法打开内心的枷锁去面对他。人,生来是软弱的,懦弱其实本不是一种错,可是在阿富汗,这个纷乱的国家里,无法克服懦弱却成为了每一个悲惨人生的开始。其实阿米尔很善良,他很珍惜和哈桑的感情,但罪恶感几乎充斥了阿米尔从此以后的人生,像是风筝被剪断了线。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3000字左右高中篇7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风筝,它拴着正直、勇敢、善良、忠诚。它是象征我们人格的风筝,让我们勇敢地追寻那支风筝。
《追风筝的人》讲述的是年少时的阿米尔是阿富汗的一位富家少爷,他本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但他却也存在等级观念和宗教种族观念。因此阿米尔捉弄哈桑之后,尽管心怀愧疚,但仍然得到自我辩解和自我原谅。但在一次风筝比赛后,因为阿米尔的懦弱间接地逼走了哈桑,不久后看书也随父亲去美国。成年后的他无法原谅自己对哈桑的背叛而再次踏上故土。却发现了一个惊喜谎言。他一点点探索,在战争中的阿富汗,他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已经离世的哈桑的儿子,找回了那支他曾丢弃了的风筝。
这本书让我深深地震撼,原本的阿米尔是懦弱的,无法保护也无法面对自己的伙伴。好在他还是找回了失去的心,可是,在生活中并不是每一次伤害都可以弥补的。有的风筝是再也找寻不到的。所以说阿米尔是幸运的。
这也使我联想到学习,当我们遇到难题时,有时是懦弱地远离难题,有时盗取别人的方法解决难题,难题于我们而言,难道不是一次好的锻炼机会吗?正确的应该是迎难而上。抓住成长的机会,抓住即将远走高飞的“风筝”。
细细想来,我们似乎比阿米尔更幸运,他与哈桑再也回不去了,他的“风筝”是残缺的,而在这“风筝”的背后,附着的是人性、是诚实、勇敢、善良的品质。是我们人格的一部分。只有不失去我们的“风筝”才算一个真正的“人”像年少的阿米尔,他那懦弱的表现使他的“风筝”丢失。即使后来不顾一切的救赎,得到的也只有残败的“风筝”得到了再失去,总是比从来就没有得到更伤人。而罪恶导致的善行,却是最大的救赎。
在那飘荡的风筝上有着对人命运的掌控。无论因什么,为什么,我们都应牢牢地抓住它,即使错过了花满枝桠的昨日,也不要错过今朝。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3000字左右高中篇8
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一位阿富汗的富家少爷阿米尔同他爸爸的仆人的孩子哈桑本是一对情同手足的好朋友,在玩耍时所犯下的错误都由哈桑独自承担下来,当阿米尔被别的孩子欺负的时候哈桑总是无所畏惧的为阿米尔挡下来,在一次风筝比赛中,哈桑为了让阿米尔得到他爸爸的喜爱,独自一人凭借他精湛的追风筝技巧为阿米尔追最后的蓝风筝,但迟迟没有回来,阿米尔便决定去找哈桑,在一个巷子里他终于找到了哈桑,却发现哈桑正在被阿塞夫欺负,作者由于懦弱只敢在角落里看着哈桑被欺负。后来由于作者受良心的谴责,每晚都失眠心情低落,为了让自己好受,就把一些钱放在了哈桑的枕头下面让他爸爸发现从而让哈桑一家离开了。后来由于塔利班组织的执政,阿米尔一家也不得不移民美国。
二十年后,当阿米尔重回故土看望病重的父亲的合伙人拉辛汗时却发现了一个天大的秘密,哈桑竟然是他同父异母的兄弟!为了表示对哈桑的歉意作者孤身一人前往战乱连连的故土寻找死去的哈桑的儿子索拉博,但作者却惊奇的发现索拉博竟然在旧敌阿塞夫手上并与之进行决斗,最后索拉博用弹弓击伤了阿塞夫的左眼并成功的逃脱了。几年后阿米尔收养了索拉博,并将他带到了美国。小说最后以作者在美国放风筝,成功击落敌方后索拉博为他追风筝而结尾。
读了这本书,我感到了震撼,因为我们是和平时代的孩子,是共产主义下的孩子,我们无法理解战争的残暴,我们无法理解为什么哈桑会无谓的将阿米尔挡在身后而阿米尔却无所作为。通过这本书,我感受到了哈桑对于阿米尔的浓浓的爱,那以跨越了阶级,是发自内心的爱。而阿米尔虽然也和哈桑做了朋友但在他的心中他只是一个玩伴,因为他只在没人陪他玩儿的时候才去找他,对于他来说哈桑只是一个无聊的时候可以玩儿的东西,艰难的时候可以牺牲的东西。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阿米尔也逐渐明白了自己的过错,不畏艰难前往阿富汗寻找哈桑的儿子,也如同哈桑幼年时保护他一样在阿塞夫的手下保护哈桑的儿子。全文开头和结尾都有风筝,而“追逐风筝的人”也不只是说哈桑追逐风筝,也是说阿米尔追逐哈桑的性格逐渐变成一个他爸爸希望的那一种人。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3000字左右高中篇9
阿富汗,一个久经战乱、充满人性邪恶的地方,也是阿米尔和哈桑的故乡。他们喝同一个奶妈的奶长大,在同一片草地呼唤出第一个名字,甚至他们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从小,他们就喜欢追逐风筝。然而,也是风筝改变了阿米尔和哈桑的生活。
小说中风筝既是亲情、友情、爱情的象征,也是正直、善良、诚实的代表。对于哈桑而言,风筝就是对主人的忠诚;“为你,千千万万遍”,这是忠贞不渝的誓言。对于阿米尔而言,风筝就是父亲的信任;追风筝的人看似哈桑,实质上最终追得风筝的人却是阿米尔。“但我会迎接它,张开双臂。因为每逢春天到来,它总是每次融化一片雪花;而也许我刚刚看到的,正是第一片雪花的融化。”作者用这样诗性的语言在告白主人公的美好心灵。
掩卷沉思,恍然大悟,其实每个人的“风筝”各不相同。对于我而言,“风筝”就是一种需要以心换心的真情。在少年成长的旅途中,或许这种感情是友谊,或许是亲情,抑或是其他。我想追求的不是亲朋对我的付出对我的好,而是我和朋友亲人之间真心相待,彼此信任得到快乐。
在追逐风筝的日子里,阿米尔和哈桑历经了太多的血腥,遭受了太沉的苦痛。最终阿米尔获得了救赎,追到了勇敢正直责任和良知的人性美。生活中总有一些朋友,不是因为觉得彼此投缘,不是因为有着共同的话题和兴趣爱好,不是因为彼此需要才交朋友;而是为了某种利益的维系,结果朋友成了互相利用的代名词。读罢《追风筝的人》,始终萦绕我的耳畔的是哈桑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心灵真诚的感动,久久难以平静。多么希望我们人人能拥有彼此真心相待的亲情友情,若如此,生活会有多幸福啊!
“为你,千千万万遍。”一句话足见哈桑对他主人无比的忠诚,甚至愿意不顾一切帮主人追回一个风筝。“为你,千千万万遍。”或许,这对我们来说是不可能做到的。但无论如何,我们都需要真心、真诚相待每一个人。
“为你,千千万万遍。”愿我们都是生活中追逐真诚真心这只“风筝”的人。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3000字左右高中篇10
读完《追风筝的人》这本书,我心中不禁感慨万分,有时,我常幻想自己的未来,这样我就会对未来某一天发生突然变化,更加从容。这是一本关于救赎的书,也是一本关于友情、善良的书。
对于这本书所写的年代与历史,由于年幼,我并不清楚,只知道是一个连年战争,充满硝烟的地方,在我的意识里,那里的人民饱受战争的折磨,所以根本不会想到那里也是一个春暖花开,羊肉串飘香,孩子们可以无忧无虑追风筝的地方。
而在这本书中,令我感触最深的就是阿米尔与哈桑之间就不清、道不明的感情,如果说他们是朋友,那为什么当哈桑被一些年龄大的孩子欺负时,阿米尔不挺身而出,却沉默和逃避?如果说他们是主仆之间的忠诚之情,那阿米尔为什么要在十几年后再次踏上这个充满战火的土地上来救赎呢?
从这本书里,我看见作者对种种苦难和暴行毫不讳言,用一种博大宽广的悲悯之心承载这片土地与这片土地上人们的所有欢笑和悲伤。没有因为对故土的爱而回避了阿富汗社会的种种鄙陋,却也没有刻意嘲讽,只是去还原并且在这种环境下每个人的选择,他们的恐惧,他们的快乐。
阿米尔和哈桑之间的友谊从放风筝开始,很多年后,能让阿米尔记忆犹新的依然是和哈桑追着风筝穿越城市的大街小巷,在追风筝的过程中,看清这个城市的方方面面。
尽管小说的叙述如同流水一般,将故事的发展情书徐徐展开,但作者内心确如同奔腾的潮水,想席卷一切不公正的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正反两面。一冷一热,使得整本小说有了正常的体温,甚至能让人听到书页里的血脉的流动和心跳,最后都冲破作者的身躯的思想,变成宽广的河流,沉静而包容。
可能就我目前的生涯状况,是不能体会作者写这本小说的初衷。但我能从作品中体会他作为主人和仆人之间尊卑,作为贵族与贱民的隔阂,作为朋友和兄弟的真情,以及对历史和现实无法转变的种种无奈却又不想要倾诉的一和诉求。
《追风筝的人》将两个不同人生的人放在历史的宏大背景下运用生动而细腻的刻画,洞见人生和人性的复杂。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3000字左右高中篇11
鲁迅的《风筝》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开始他觉得这是没有出息的小孩子所作的玩意,所以,阻止自己的小兄弟玩儿。后来他看了一本书,书上却说:玩是孩子的天性,不爱玩的孩子长大是没有创造和对手能力的。后来才与他的小兄弟一起玩儿。
例如,有一个农村的小孩,他读书很好,从来不游玩,也不做家务。后来到了高中,住宿要自己洗衣服了,他却不会洗,还遭到同学们的辱骂,后来,他实在没办法了,就将两个同学杀了,自己跳河自尽,他的父母知道后都很伤心。
鲁迅看了那本书后知道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常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因此鲁迅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们让着,跑着,笑着。后来文章说: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得落下去了。这时,我体会到了鲁迅的心情,非常沉重。
所以我们要多动手,成为一个爱动手的好孩子。
推荐访问:的人 读后感 追风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800字高中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3000字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2500字左右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800字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000字大全10篇 读《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500字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500字左右高中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500字高中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600字高中 追风筝的人观后感800字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