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党课讲稿】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上“红色动员令”(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党课讲稿】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上的“红色动员令”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为了中华民族的“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在不同历史时期提出了不同的“红色动员令”。今天,我们从这些“红色动员令”中“回看走过的路”,不仅令人心潮澎湃,而且能够获得很多非常有益的启示。下面,我将和各位朋友一起在“红色动员令”中,重温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
一、“中国共产党万岁”的由来及启示 今天,“中国共产党万岁”是一个大家都耳熟能详的“红色动员令”,这个“红色动员令”与一次会议和一篇文献有关。这次会议就是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这篇文献就是这次会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在这篇著名宣言的最后,与会同志一致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万岁!从此,这个“红色动员令”振奋了无数人,唤醒了无数人,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启示。这些启示仔细想来,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达到鼓舞人心的目的;第二,具有强烈的自信;第三,建立在科学分析外部环境和自身优势的基础之上。这里,我只与大家分享其中的一点:具有强烈的自信。
自信是对自身力量的确信,就是深信一定能做成某件事,实现所追求的目标。也许有人会说,“中国共产党万岁”这个“红色动员令”怎么就体现了自信呢?提出这个问题的人可能不一定了解当时的历史。据相关史料记载,党的一大时全国共有党员 50 多人,党的二大时全国共有党员 195 人,党的三大时全国共有党员 420 人,直到党的四大时全国也只不过共有党员 994 人。在不到两百人的情况下就提出这个“红色动员令”,如果这不是自信,真不知道什么是自信!
二、“打土豪分田地”的由来及启示 许多不熟悉中国近代史却又想了解那段历史的朋友可能会不约而同地问一个问题:拥有美式装备,武装到牙齿的国民党为什么最后被“小米加步枪”的共产党打败?原因当然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赢得当时占总人口 80%以上的农民支持,而共产党通过“打土豪分田地”这个“红色动员令”和一系列配套行动赢得了中国农民的支持,也因此赢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那么,这个“红色动员令”是怎么来的呢?一般认为,它最早见于 1927 年秋收起义后。它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启示。这些启示仔细想来,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体现历史继承性;第二,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第三,体现鲜明的时代性。这里,我只与大家分享其中的一点:体现历史继承性。
我们党提出“打土豪,分田地”时,至少有两大类历史遗产可供继承,一是中国传统历史文化遗产,二是中国革命红色文化历史遗产。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有一些具有悲天悯人情怀的伟大思想家,比如墨子,早在 2000 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他就提出了兼爱的思想。如果再推而广之,我们也可以把孔子提出的仁者爱人等理念也囊括进去。但是,这一类思想家们只是从善良的本性出发,充其量只是一种理想。
说完了传统历史文化遗产,我们不妨来看看红色历史文化遗产。彭湃同志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历史上一个非常传奇的人物,也是我非常敬佩、非常敬仰的人物!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就其出身而言,他完全可以不用参加当时具有极大风险,甚至有可能牺牲生命的革命就能过上“人上人”的“高大上”生活。历史上,冯谖烧毁的不过是一些债券,而且是别人的,而彭湃同志烧毁的是田契,而且是自家的,所以,老百姓对他非常佩服。正是由于包括但不限于当众烧毁田契这样的举动,彭湃同志在海陆丰农民当中具有非常崇高的威望。可惜的是,这样一位伟大的农民运动领袖 1929 年 8月 24 日因叛徒白鑫出卖而被捕,30 日在上海龙华英勇就义。彭湃同志虽然牺牲了,但是他创作的《田仔骂田公》等歌曲广为流传。正是借鉴了包括但不限于彭湃同志等提出的“红色动员令”,我们党提出了“打土豪,分田地”。
三、“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由来及启示
“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是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提出的时间在1939 年。这一“红色动员令”对于今天的我们仍然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这些启示仔细想来,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经过一番提炼;第二,具有强烈的针对性;第三,通过广泛传播扩大影响力。这里,我只与大家分享其中的一点:通过广泛传播扩大影响力。
为了达到宣传目的,取得理想的宣传效果,就有必要借助一切可以借助的力量或媒介进行广泛传播以扩大影响。这一点古今中外没有例外。当时,毛泽东同志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接见来自国统区中央社、《扫荡报》和《新民报》的三名新闻记者,将“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巧妙地传播出去,让尽可能多的中国老百姓乃至全世界知道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的决心、维护团结的苦心、不忘进步的初心。
四、“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由来及启示 在解放战争时期,我们党提出了很多振聋发聩、影响深远的“红色动员令”,其中就有“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这个“红色动员令”最早是在 1947 年由毛泽东同志亲自起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中首次提出的,当时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不仅为成立新中国指明了方向,而且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历史影响。这些启示仔细想来,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给团队指明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第二,给传播对象指明具体实施路径;第三,提出时机把握得非常精准。这里,我只与大家分享其中的一点:提出时机把握得非常精准。
古人云,“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是治理大国就像烹调美味的小菜一样,要讲究火候。而“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提出的时间恰逢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之际,当时不仅给中国人民解放军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也给全中国人民以信心,同时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的奋斗目标。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的由来及启示 今天,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着两条标语,一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一条是“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它给我们的启示仔细想来,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提出者具有虚怀若谷、从谏如流的情怀;第二,具有科学的预测性;第三,具有极强的广谱性。这里,我只与大家分享其中的一点:具有极强的广谱性。
所谓广谱性,是指让每一个人都有一种“与有荣焉”的感觉。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所生活的国家国泰民安、永世长存。
六、“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由来及启示 1950 年 6 月朝鲜战争爆发,这使得新中国的开国领袖们面临前所未有的重大抉择。经过反复研究综合考量之后,党中央作出派兵入朝的战略决策,以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名义参战。这支部队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员彭德怀同志挂帅,担任司令员兼政委。同时,经过反复讨论,毛泽东同志高瞻远瞩地提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个“红色动员令”给我们的启示仔细想来,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妥善处理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关系;第二,顺应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社会的心理习惯;第三,占据道义制高点。这里,我只与大家分享其中的一点:顺应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社会的心理习惯。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符合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心理,老百姓一般都是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施展爱心的,用孟子的话说就是以“老吾老”为前提再“及人之老”,以“幼吾幼”为基础再“及人之幼”。
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由来及启示 中国的改革开放开始于 1978 年的一次会议,这次会议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简称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同志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这篇讲话,尤其是讲话中提到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不仅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在当时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还具有非常深远的历史意义,即使在今天仍然给我们很多启示。这些启示仔细想来,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告诉传播对象如何正确地对待
历史;第二,告诉传播对象如何更好地活在当下;第三,告诉传播对象如何更好地面向未来、赢得未来。这里,我只与大家分享其中的一点:告诉传播对象如何更好地活在当下。
更好地活在当下有很多秘诀,其中之一就是避免不必要的争论。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这也是邓小平同志在长期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总结出的一种人生智慧,其中也凝聚着对中国历史上的经验与教训的撷取。
正是有感于包括但不限于中国历史上的种种惨痛教训,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地作出“不争论”这个著名决策。正是因为停止争论,团结一致向前看,才使得当时的中国能够很快地告别过去,更好地活在当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抓紧时间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一路高歌猛进,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八、“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由来及启示 1995 年 11 月 8 日,江泽民同志在北京视察工作时指出:“根据当前干部队伍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在对干部进行教育当中,要强调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全国都要这样做,北京市更要起带头作用。”它给我们的启示仔细想来,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使传播对象明晰学习的重要性;第二,提纲挈领;第三,有助于传播对象厘清“我是谁”。这里,我只与大家分享其中的一点:提纲挈领。
古人云,“举一纲而万目张”。意思是要善于抓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抓住了其他问题往往都会迎刃而解。“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核心是强调“讲政治”。“讲政治”必须要坚持学习,也就是要“讲学习”。同时,“讲政治”必须体现在“讲正气”上。“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三者是有机统一的。
九、“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由来及启示 2006 年 10 月 11 日,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胡锦涛同志在谈到当前党和国家的工作时,强调要扎实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扎实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工作、扎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2007 年 9 月 28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从以往的“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虽然只是“好”与“快”顺序的颠倒,体现的却是新的发展理念。它给我们的启示仔细想来,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所提出的发展是科学的发展;第二,强调发展的协调性;第三,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这里,我只与大家分享其中的一点:所提出的发展是科学的发展。
科学发展首先是全面发展。经济学中有一个概念叫作“木桶效应”。所谓木桶效应,是指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一个组织能够走多远,往往取决于是否存在“短板”以及如何补齐“短板”。
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由来及启示 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中华文明是世界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当今世界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作出了卓越贡献。但是,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中国人民经历了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难。为了民族复兴,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1949 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开放,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富起来”之后该往何处去?这是一个具有战略性抉择的重大问题。
2012 年 11 月 29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他指出,“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其后,他在很多场合屡屡提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红色动员令”意义极其重大、影响极其深远。它给我们的启示仔细想来,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增强传播对象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第二,增强传播对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第三,具有极强的超越性,能够形成极强的凝聚力。这里,我只与大家分享其中的一点:具有极强的超越性,能够形成极强的凝聚力。
怎样才能“多助”呢?我想就是要“得道”;怎样才能“得道”呢?我想就是要提出一个具有极强超越性,能够凝聚最广大人民群众愿景的“红色动员令”,画出最大同心圆,找到最大公约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能够超越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不同族群、不同文化圈层、不同区域,将中华儿女团结起来,凝聚在一起。只要我们一代接着一代干,撸起袖子加油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就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