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永葆奋进前行力量
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党课下载 > 文章内容

党课讲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永葆奋进前行力量

2024-01-03 19:00: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党课讲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永葆奋进前行力量,供大家参考。

党课讲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永葆奋进前行力量

党课讲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永葆奋进前行力量

同志们:

在党的XX大报告中,***总书记强调,“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这要求我们要把伟大建党精神转化为实践伟力,在新时代新征程的伟大实践中赓续精神血脉,让伟大建党精神薪火相传。新时代科学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理论蕴涵与赓续路径,探究其“从何而来”“内涵是何”“弘扬路径何在”的逻辑理路,对于奋力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具有重要意义。借此机会,我以《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永葆奋进前行力量》为题,为大家作一堂党课报告,与同志们共同交流。

一、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

(一)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围绕无产阶级建何种党、如何建党等问题进行了理论和实践探索,为中国共产D建党提供了基本原则,为伟大建党精神提供了理论渊源。“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马克思主义“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以及取得百年重大历史成就的强大精神力量。“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以实践为原点,以“实践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为哲学旨趣。“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必须中国化才能落地生根,本土化才能深入人心”。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扎根中国土壤,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先进分子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改造世界的惊天伟力。“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源于马克思主义的斗争性。恩格斯说,马克思“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面对各种迫害和驱逐,为追求真理,马克思从未停止过革命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源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唯心史观认为绝对观念、英雄人物创造历史,决定历史走向。马克思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亿万人民创造出中华民族的惊天伟业,彰显了“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精神品格。

(二)历史境遇: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探索

伟大建党精神具有特殊的历史境遇,其萌发于近代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不懈探索。近代以来,为挽救民族危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探索。农民阶级发动的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对封建制度和帝国主义列强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但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无法提出科学的改革方案,以失败告终。在不废除封建社会制度的前提下,封建地主阶级发起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随着甲午海战的失败,以失败而告终。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的戊戌变法,在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下,以失败而告终。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各种社会思潮提出的救国方案都没有成功。“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正是在这样的历史境遇下,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具有与生俱来的远大理想、担当精神、革命精神与奉献精神,呈现出较以往政党不同的信仰信念、革命气质与斗争精神。伟大建党精神与挽救民族危亡的不懈探索具有历史逻辑的必然性。伟大建党精神源自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源自挽救民族危亡的革命理想。在近代国家歧路彷徨、人民翘首怅望的历史境遇中,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伟大的建党精神,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带领人民坚毅前行,扭转了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的历史命运。

(三)文化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社会理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舍生取义、自强不息”的斗争精神,“忠孝节义、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赋予了伟大建党精神的文化血脉,是伟大建党精神生成的文化之根。“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社会理想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生成提供了文化土壤。从老子、孔子到孙中山先生,中国历史上无数先进人物都曾希望“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能够实现。《礼记》用“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描述未来理想社会,康有为的《大同书》为大同世界进行规划设计,孙中山倡导的民生主义蕴含着对世界大同的追求。可见,“中国民族和它的优秀传统中本来早就有着马克思主义的种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为“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提供了文化滋养。“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爱国主义和担当精神的继承。爱国主义和担当精神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支柱,也是早期革命先驱建党救国的原动力。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李大钊用爱国主义唤醒人民的反帝意识,喊出了“国人无爱国心者,其国恒亡”的警言;
毛泽东用担当精神呼吁广大学子救国救民,喊出了“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的倡议。中共二大明确了党的最低纲领,将爱国主义和担当精神熔铸在伟大建党精神中。“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舍生取义和自强不息精神的弘扬。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提倡“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舍生取义体现了中华民族在民族大义面前舍生忘死的价值选择。《周易》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舍生取义、自强不息”思想的影响下,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铸就了“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丰碑。“忠孝节义、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为“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提供了文化基因。《左传》中说“: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忠孝节义要求对国家尽忠,对父母尽孝,对他人至公无私。“对党忠诚”是对古代忠孝节义的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民本思想。《尚书》中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经典论述;
老子主张“以百姓之心为心”;
孟子提出“民贵君轻”;
管子提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这些民本思想与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有着相似的内涵,孕育出“不负人民”建党精神的形成。

(四)实践基础:革命先驱的建党实践

伟大建党精神萌芽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李大钊是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最彻底最先导的人”,他通过写理论文章、授课演讲、参与思想论战等方式把马克思主义真理介绍给青年学生,为北京乃至全中国进步青年学子接受马克思主义作了重要贡献。1920年3月,李大钊与邓中夏等人组织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会员中有老师、学生、工人、记者等不同职业人员,同时“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超越了地域的界限,遍及20多个省市。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挥了“立其基,导其先河”的作用,为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根深深扎入中国土壤打下了基础。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同时,李大钊还领导青年学生筹办工人夜校,组建工人俱乐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1920年岁末年初,李大钊接待了来自苏俄的伊万诺夫、维经斯基等人,在谈话中涉及准备在中国成立共产党组织等内容。伟大建党精神开始于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中国共产党酝酿建党的实践,始于李大钊护送陈独秀前往天津的途中,两人约定分别在北京和上海成立中国共产党的组织,留下“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佳话。到达上海后,陈独秀积极发动组织工人群众,向他们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注重提高工人的觉悟和教育水平。1920年5月1日,为纪念五一劳动节,陈独秀在上海组织工人参加游行集会,李大钊在北京组织青年学生参加纪念活动。在这次纪念活动中,北京长辛店工会宣告成立,为建党初期掀起工人运动高潮奠定了基础。1920年6月,陈独秀、李达等人在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基础上,成立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初名为“社会革命党”,8月正式命名为“共产党”。1920年11月,李大钊在北京组织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北京支部”,践行了“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之约。伟大建党精神初步形成于中共一大的召开。1921年,中共一大通过了党的纲领,将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奋斗目标,选出党的一大中央局,中共中央领导机构正式建立。“党纲”“信仰”“初心”“使命”“组织”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作为全国性的无产阶级政党正式成立。党的一大没有结合中国实际制定党的最低纲领,也没有制定出党的章程,因而还需继续努力才能完成建党伟业。伟大建党精神最终形成于中共二大的召开。1922年7月,中共二大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民主革命纲领),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弥补了中共一大的两大欠缺。最低纲领(民主革命纲领)和党的第一部章程的制定,标志着建党最终完成。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前进方向和实现路径指明了方向,发挥着举旗定向的重大作用。党的第一部章程确立了党的建立和建设的根本方针,为中国共产党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中国共产党在酝酿,初具雏形、正式成立,最终在完成建党伟业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

二、伟大建党精神的基本内涵

(一)理论引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

“坚持真理”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马克思主义科学解释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引领人类社会发展科学真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坚守理想”既包括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也包括坚守共产主义最高理想。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在未来理想社会“自由人联合体”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为人类社会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指明了方向。中共二大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最终目标是“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特别说明的是,共产主义最高理想的实现不能毕其功于一役,需分阶段分步骤完成,要正确处理好最高理想与阶段性目标关系。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将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统一于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面对各种风险考验,从未放弃过对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的坚守。实践已表明,坚守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是中国共产党历尽苦难而淬火成钢、披荆斩棘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关键;
是中国共产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精神动力。真理具有科学性,需要每时每刻地坚持;
理想具有崇高性,需要持之以恒地坚守。中国共产党人在真理和理想的鼓舞下,带领人民排除万难,经受住了各种风险和困难考验。

(二)践行指向“:践行初心、担当使命”

“初心”是指做某件事情的最初本心,呈现的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观精神状态。“践行初心”是中国共产党践行为人民谋幸福的实践活动,具有明确的行动指向,是中国共产党对“我是谁”“我从何处来”的身份认同。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

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毛泽东深谙《共产党宣言》的精髓要义与价值旨归。他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的历史实践,体现在挽救民族危亡、谋求人民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在政治层面上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体现在不畏艰难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全面小康的伟大飞跃;
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方位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推动人民群众全面发展。“使命”是指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担当使命”是中国共产党认清“向何处去”的精神依托。“铁肩担道义”是中国共产党“担当使命”的生动写照。建党先驱李大钊从少年起,就“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事业”,曾明确提出“中华民族之复活”的奋斗目标。为挽救民族危亡,谋救国之良策,李大钊经过不断的探索和思考,明确提出在中国建立“平民的劳动家的政党”主张。李大钊认为只有在中国建立俄国式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华民族的命运才会发生彻底的改变。李达通过对巴黎公社和俄国革命进行比较分析后指出,要取得胜利,“无产阶级实行革命,必须有一个共产党从中指导”。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实现了从卑躬屈膝中“站起来”,从一穷二白中“富起来”,从世界竞争中“强起来”。

(三)意志品质“:不怕牺牲、英勇斗争”

建党先驱们在充满斗争的环境中组建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有斗争就会有牺牲,“不怕牺牲”在建党之初就熔铸进中国共产党的血脉中。面对反革命势力的各种迫害,中国共产党先驱们无惧牺牲,置个人生死于度外,锤炼了中国共产党人“为有牺牲多壮志”的英雄气概。建党先驱李大钊面对反动军阀的严刑拷问,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从容走向刑场,最后英勇就义。建党先驱陈独秀的儿子陈延年,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各种酷刑,以钢铁般的意志挺起共产党人的脊梁,宁死不屈,最后壮烈牺牲。何叔衡、陈潭秋、夏明翰、方志敏等无数中国共产党人为党的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据统计,从中国共产党创建到新中国成立这段时间,“全国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达370多万人”。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有1800多名共产党员献出了宝贵生命”。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以“不怕牺牲”的意志品质,创造了无数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英勇斗争”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可战胜的坚强意志。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有矛盾就会有斗争”。列宁认为,“经济斗争、政治斗争和理论斗争”是无产阶级斗争的三种基本形式。中国共产党在斗争中应运而生、发展壮大、赢得胜利。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同强大的反革命力量进行了激烈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同国内反革命和国际敌对势力进行激烈斗争,巩固和捍卫了人民政权;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同封闭僵化思想进行了激烈斗争,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
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发扬“英勇斗争”精神,在伟大斗争中不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进。

(四)政德情怀“: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对党忠诚”是每一名中国共产党员的基本义务。中共十二大制定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在入党誓词中明确规定,中共党员要“对党忠诚”“永不叛党”。在此后40多年里,《中国共产党章程》作过多次修订,但“对党忠诚”“永不叛党”这条誓词从未发生改变。“对党忠诚”是具体且无条件的,每一名党员要忠诚于党的信仰、党的组织、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百年来,“对党忠诚”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发展的全过程,万千共产党人用鲜血和生命践行了“对党忠诚”的庄严承诺。共产党员黄旭华,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事业,隐姓埋名三十年,为国铸重器。无产阶级最忠诚的革命先驱李大钊,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只字未提党的秘密,始终坚贞不屈,从容走向绞刑架,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壮烈牺牲。邓中夏被捕后面对严刑拷问,始终保持着“对党忠诚”之心,在党的信仰面前无惧牺牲,昂首走向刑场……纵观百年DS,无数共产党人对党忠贞不渝,将“忠诚”融入中国共产党的红色血脉。中国共产党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所有的实践活动都为了“不负人民”而展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将“人民”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始终与人民休戚与共,始终为人民根本利益而奋斗。建党先驱李大钊对中国民生疾苦的关注,是他思考和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起点。面对旧社会人民的悲惨生活,李大钊在《大哀篇》中为民呼、为民愤,发出了为人民大众痛苦命运而悲哀的情感。李大钊曾提出极具中国特色的“民彝”思想,强调人民权利和人民意志,呼吁中国广大农民接受教育,呼吁政府和社会提高劳动待遇,要求保障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阶段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保持着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土地革命主张,使广大农民群众成了土地的主人;
在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在物质和精神等各个方面逐渐“富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治国理念,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三、伟大建党精神的赓续路径

(一)构筑思想之魂,坚定理想信念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必须在学习和领悟马克思主义真理中坚定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为人类实现自由解放道路指明了方向,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科学的方法论。构筑思想之魂,坚定理想信念是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核心要义。只有坚定理想信念,从理论源头上搞清楚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才能筑牢伟大建党精神的真理性根基。在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过程中,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恩格斯曾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这要求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当前,最重要的是科学掌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实践、把握时代、解决问题。此外,还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一定的相通性和契合性。在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时,要深入挖掘和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释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力,推动其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提供文化活力。

(二)筑牢人民之根,强化使命担当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伟大建党精神根植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实践,是中国共产党践行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实践活动。伟大建党精神不是虚无缥缈的抽象物,只有落实在行动实践上才具有重大意义。一要在经济建设中担当作为。中国共产党人要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增加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二要在政治建设中担当作为。中国共产党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三要在文化建设中担当作为。中国共产党人要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文明程度、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等方面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加快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四要在社会建设中担当作为。中国共产党人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从收入分配、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健康等四个向度推进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建设。五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担当作为。中国共产党人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在产业结构调整、污染防治、生态安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等方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在“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伟大建党精神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无法想象的困难和挫折,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在实践中积极作为、勇于担当,不断增强“八项本领”,提高“七种能力”,力作出不愧于人民的历史伟绩。

(三)夯实奋斗之基,锤炼斗争本领

斗争性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基因。进入新时代,全党要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新时代伟大斗争存在于内政、国防、外交等各个领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新冠肺炎疫情的叠加影响,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发展环境,为我们践行伟大建党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仍会面临各种风险和挑战,甚至是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因此,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必须夯实奋斗之基,锤炼斗争本领。一是在反腐败斗争中锤炼意志品质。腐败会严重削弱党的意志品质、侵害党的肌体健康。中国共产党人要进行最彻底的自我革命,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协同推进,同时同向发力,坚决实现反腐败斗争的胜利。二是在意识形态斗争中锤炼意志品质。意识形态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中国共产党人要敢于、善于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斗争,坚决守住“红色地带”,积极争取“灰色地带”,严厉打击“黑色地带”,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三是在反分裂、反干涉斗争中锤炼意志品质。面对任何形式的分裂行径和干涉行为,中国共产党人要以不怕牺牲、勇于斗争的精神状态,拒绝接受任何外来敌对势力的欺负和压迫,拒绝吞下任何有损国家和民族利益的苦果。

(四)践行忠诚之本,始终爱党爱民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特有的政德情怀,是对党性和人民性二者关系的深刻诠释。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必须以“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为连接点,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在新的伟大工程中爱党爱民。一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在党的政治建设中,中国共产党人要始终同党中央同心同向,表里如一,始终做到对党忠诚,为民分忧。二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党的作风是观察党群关系的“晴雨表”。中国共产党人要坚持不懈地抓党的作风建设,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使党员永葆一颗爱党爱民的赤子之心。三是加强党的纪律建设。严明的纪律有利于加强党的团结统一,有利于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中国共产党人要在纪律建设中提高对党忠诚的纪律意识、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四是要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中国共产党人要坚决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不断激发全体党员“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内生动力。五是要加强党的制度建设。中国共产党人要协同推进党的制度建设,切实提高制度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可行性,在制度层面强化党员干部爱党爱民情怀。

同志们,百年前,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这一百年来开辟的伟大道路、创造的伟大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必将载入中华民族发展史册、人类文明发展史册!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站在全面小康社会的新起点上,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继承和发扬伟大建党精神,做到“九个必须”,从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应有的力量。


推荐访问:党课讲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永葆奋进前行力量 党课 讲稿 建党

猜你喜欢